畹町:中国通往缅甸及东南亚的咽喉要道
畹町:中国通往缅甸及东南亚的咽喉要道
畹町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南部,与缅甸邻邦一河之隔,与缅北重镇九谷市隔河相望,系我国通往缅甸及东南亚的咽喉,国家一级口岸。
百科分类
缅甸
历史
畹町作为祖国西南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朝王骥将军三征麓川,屯兵畹町;清朝明瑞大将两次征缅,踞畹町而驰铁骑。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沿海通道绝大多数被日寇封锁,为战略需要,国民政府斥资修筑滇缅公路,边疆20万民众以血肉之躯,8个月的时间筑成滇缅路,建成畹町桥,938年8月,滇缅公路建成通车3000多名南洋机工将大批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从畹町入境运往国内战日前线。日寇为全面占领中国,出兵缅甸,切断滇缅公路,为保缅甸公路畅通,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10万余人从畹町出境赴缅作战。作战失利,日寇沿滇缅公路长驱直入,1942年5月3日畹町沦陷,芒市、龙陵、腾冲相继沦陷。
1944年9月国民政府重组远征军,向盘踞滇西的日本侵略者展开全面攻势,相继收复腾冲、龙陵。
1945年1月20日,中国军队在畹町黑山门与日军展开收复祖国西南的最后决战,日军溃败,畹町收复。正因为这场战争,畹町因此名扬海内外。
1950年4月29日,五星红旗插上畹町桥。畹町成为了新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畹町桥成为了中缅两国友好往来、通商互市、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口1952年,畹町作为政务院首批对外公布的国家一级口岸载入史册口1956年12月16日,周恩来总理和缅甸总理吴巴瑞从畹町桥步行入境到芒市参加中缅边民联欢大会,掀开中缅两国世代友好新篇章。
1960年9月,中缅两国联合勘界会议在畹町召开,协商解决中缅边界问题,成为新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协商解决领土纠纷的成功范例o
改革开放,畹町被确定为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
借开放春风,畹町率先在全州开展对外贸易,凭借其特殊的区位优势,畹町边境贸易异常活跃,边贸进出口总值逐年上升,1989年达到11亿元之多,中国的机电、纺针、百货、药品大量从畹町出口缅甸,缅甸的农副产品、海产品、木材大量从畹町口岸进口中国。
1992年,国家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把畹町确定为沿边14个开放城市之一,同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5平方公里的边境经济合作区,赋予边境经济合作区若干优惠政策,在区内实行综合开发。
20多年来,畹町口岸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40多亿元,财政收入3亿多元。在边贸快速发展的同时,畹町口岸还承担着打击毒品走私,切断疫病传入等多项功能。
多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畹町口岸的建设和管理,党和国家30多位领导人亲临口岸视察指导工作。现畹町口岸设有海关、检验检疫、边防检查站等联检机构,这些口岸联检部门与当地党委政府,加强沟通,密切配合,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充分发挥了畹町口岸的功能,维护着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维护着边疆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安居乐业。
旅游景点
现在,一些东南亚的商人也云集畹町,使畹町成了美国、日本、法国、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的化妆品、首饰、工艺品、农副产品、珠宝玉器的物资集散地,十分繁华热闹的边贸街。畹町南侧,中缅交界的河上,是著名的两国界桥──畹町桥。该桥建于1938年,是二战时中国与国际往来的唯一陆上通道的界河桥,因此名声大震。现已修成宽敞牢固的钢筋水泥桥,每天有上千的两国商人、边民从桥上来来往往。
从芒市到畹町,每天有数十班中巴车供游客搭乘,路况较好,沿途风光十分秀丽。
简介
畹町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南部,与缅甸邻邦一河之隔,与缅北重镇九谷市隔河相望,总面积103平方公里,国境线28.646公里,地处320国道终点,系我国通往缅甸及东南亚的咽喉,国家一级口岸。
“畹町”二字系傣语音译,意思是“太阳当顶的地方”。总人口2万多人,土地面积95.3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仅5千多人,是中国最小的城市之一。畹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寨子。二战期间,由于日军封锁了中国所有的海上通道,畹町成了中美英盟军的大本营和物资集散地,几十万中国抗日的远征军也从这里出入国境。畹町与缅甸九谷镇有着边民自由往来,友好互市的悠久历史。
本文原文来自查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