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网络诈骗?教你依法维权!
遭遇网络诈骗?教你依法维权!
2023年,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平均年龄为37岁,18岁至40岁的占比高达62.1%。在十大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中,刷单返利类诈骗发案量最大,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造成的个案损失金额最高。面对日益猖獗的网络诈骗,我们该如何依法维权?
网络诈骗的主要类型
根据公安部发布的数据,当前主要有以下十种高发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
刷单返利类诈骗:以招募兼职刷单为名,诱骗受害人不断转账。主要针对在校学生、低收入群体及无业人员。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通过虚假投资平台,以高额回报为诱饵,诱骗受害人投资。受骗人群多为具有一定收入、资产的单身人士或热衷于投资、炒股的群体。
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在各类平台发布虚假广告,诱骗受害人私下交易。受害者多为网购消费者。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冒充客服,以商品质量问题或快递丢失为由实施诈骗。
虚假贷款类诈骗:以“低息贷款”“快速到账”为诱饵,诱骗受害人缴纳各种费用。
虚假征信类诈骗:以影响个人征信为由,诱骗受害人在网络贷款平台贷款后转到指定账户。
冒充领导、熟人或特定身份类诈骗:冒充领导或熟人,以各种理由诱骗受害人转账。
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诈骗:在游戏交易平台发布虚假信息,诱骗受害人转账。
冒充公检法类诈骗:冒充公检法机关,以涉嫌犯罪为由实施诈骗。
裸聊敲诈类诈骗:通过裸聊获取受害人照片,以此进行敲诈勒索。
遭遇诈骗后的维权途径
一旦发现被骗,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立即报警:拨打110或通过当地公安的官方公众号、政务APP进行线上报案。同时,可以拨打“96110”反诈专线求助。
保留证据:保存所有相关证据,包括聊天记录、转账凭证、骗子的账号信息等。这些是警方破案的关键线索。
冻结账户:如果涉及银行账户,应立即联系银行冻结账户,防止资金进一步流失。
寻求法律援助: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律师帮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
配合调查:积极协助警方调查,提供所有相关信息,完成询问笔录。
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一:刷单返利诈骗
2023年3月,江苏徐州男子曹某被拉入一个刷单群,群内有人发链接诱导其下载APP。在完成几单任务并领取佣金后,管理员称其任务是组合单,必须完成4单才能提现。曹某按照要求陆续转账42万元后发现被骗。
案例二:虚假投资理财诈骗
2023年3月,安徽阜阳女子张某在相亲网站认识李某,对方自称是外汇投资机构工作人员。在李某诱导下,张某多次投资共计100余万元。后平台客服称其违规操作账户被冻结,需缴纳40余万元“罚金”。张某缴纳后仍无法提现,遂发现被骗。
案例三:虚假购物服务诈骗
2024年4月,四川攀枝花女子王某在浏览网站时发现一家测绘仪器公司,客服称私下交易可节省四分之一费用。王某信以为真,预付定金1.3万余元后,对方却以需缴纳手续费、仓储费等为由继续索要钱款,王某发现被骗。
防范建议
提高警惕:对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邮件保持警觉,不轻易相信陌生人。
核实身份:在转账前务必通过正规渠道核实对方身份。
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泄露身份证号、银行账户、验证码等敏感信息。
理性投资:不轻信高额回报的投资项目,选择正规金融机构。
谨慎交易:在网购时选择正规平台,不轻信低价诱惑,不进行私下交易。
安装反诈软件: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等安全软件,提高预警能力。
学习反诈知识:关注反诈宣传,了解最新诈骗手法,提高防范意识。
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只有不断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才能有效避免成为诈骗的受害者。一旦遭遇诈骗,要立即采取法律手段维护权益,同时配合警方打击犯罪,共同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