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刀手术:精准医疗的“双刃剑”
高频电刀手术:精准医疗的“双刃剑”
2025年1月15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胡兵教授团队完成了一例令人瞩目的手术:他们仅用40分钟,就成功为一名藏族患者切除了一个巨大的食管包块。这个包块大小约为22.0cm*5.5cm,几乎占据了患者食管管腔的三分之二。如此巨大的病变,如果采用传统开胸手术,不仅创伤大、恢复慢,还可能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而胡兵教授团队正是借助高频电刀这一先进医疗设备,通过内镜下手术,不仅完整切除了包块,而且术中出血量极少,充分展示了高频电刀手术的独特优势。
高频电刀:外科手术中的“精准利器”
高频电刀手术是现代外科手术中一项重要的技术革新。它通过高频交流电产生的热量,对组织进行切割和凝固,从而实现手术目的。这种手术方式不仅切口整齐,还能在切割的同时封闭血管,减少出血,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高频电刀的工作原理基于焦耳定律。当高频交流电(频率通常在300kHz到2MHz之间)通过人体组织时,由于组织的电阻作用,会产生热量。这种热量可以精确地作用于手术部位,实现对组织的切割或凝固。与传统手术刀相比,高频电刀具有明显的优势:
切口更整齐:高频电刀通过高频电流作用于组织,可以实现更精细的切割,避免了传统手术刀可能造成的组织撕裂。
出血量更少:在切割的同时,高频电刀能够封闭直径小于5mm的血管,有效减少术中出血。
止血效果好:高频电刀的凝血功能可以快速止血,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感染风险:由于高频电刀的切割面光滑,减少了组织损伤,从而降低了细菌感染的可能性。
临床应用:从肿瘤切除到止血的全能助手
高频电刀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需要切割和止血的外科手术。特别是在肿瘤切除、消化道手术、妇科手术以及各种微创手术中,高频电刀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
在肿瘤切除手术中,高频电刀可以精确地切除病变组织,同时封闭血管,减少出血。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切除恶性肿瘤时,应避免使用靠近肿瘤的电动手术刀,因为病理学家无法评估烧伤的切面,因此不能确定肿瘤是否已完全切除。
在消化道手术中,高频电刀常用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这些技术可以精确地切除消化道内的病变组织,同时保持消化道的完整性,避免了传统开腹手术的创伤。
在妇科手术中,高频电刀常用于子宫肌瘤切除、宫颈病变治疗等。其精确的切割和凝血功能,可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
风险与挑战:安全使用是关键
尽管高频电刀手术具有诸多优点,但其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最常见的是由于负极板黏贴不当导致的皮肤灼伤。负极板是高频电刀手术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负责将电流从患者体内导出。如果负极板黏贴不牢固或接触不良,会导致电流密度增加,从而引起皮肤灼伤。
此外,电流密度的增加还可能引发其他意外事件。例如,如果患者出汗、多毛或油脂分泌旺盛,可能会影响负极板的黏贴效果,导致手术中断。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患者体形消瘦、有纹身或患有皮肤病,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负极板粘贴部位,这也增加了手术风险。
为了确保手术安全,医生在使用高频电刀时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合理设置功率:根据手术部位和组织类型,选择合适的功率输出,避免功率过高导致组织损伤。
正确使用电极:确保电极与组织的良好接触,避免电极与金属器械接触,防止产生电弧。
关注患者状况: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使用高频电刀前,必须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检查设备状态、确认电路连接等。
未来展望:技术进步推动外科手术革新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频电刀手术也在不断进步。例如,智能双极电刀系统(如Ligasure)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效率。这种设备能够根据组织的电阻抗自动调节能量输出,实现更精确的血管闭合,同时减少对周围组织的热损伤。
然而,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医生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始终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医生才能熟练掌握高频电刀的使用技巧,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避免潜在的风险。
高频电刀手术作为现代外科手术的重要工具,其优势和风险并存。通过合理使用和严格管理,高频电刀手术将继续在临床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