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Nature发文揭秘新发传染病
中国药科大学Nature发文揭秘新发传染病
北京时间9月4日,中国药科大学与复旦大学等单位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发表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聚焦于养殖毛皮动物携带的病毒,揭示了这些病毒的生态学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新发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研究背景与重要性
近年来,新发传染病的频发和不可预测性,通常与动物源性病原体有关。据统计,超过70%的人畜共患疾病源自野生动物。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密集的城郊人口、集约化养殖、便捷旅行及环境变化等社会生态因素促使新发传染病频发。这些传染病常由动物引发,并在人畜密切接触、非洲南美洲一些卫生条件不佳的地区显现,公共卫生防线前置需求迫在眉睫。
创新性的研究方法
研究团队采用了创新性的单样本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低丰度病毒进行了高度灵敏的检测。这种方法能够实现个体水平的病毒共感染解析,避免了传统混合样本测序的局限性,提高了病毒基因组的获取效率。
重大发现
研究共鉴定出125种与脊椎动物相关的病毒基因组序列,其中39种为新发现的病毒种。通过整合生态地理分布、进化动力学以及公共大数据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手段,研究团队筛选出多种具有“跨宿主”传播潜力的病毒,例如盖塔病毒和犬麻疹病毒,系统评估了这些病毒的跨物种传播模式。
研究意义与影响
该研究不仅填补了当前对动物携带微生物认知的空白,还为构建多维度新发传染病风险评估体系奠定了基础。研究获得的病毒数据,丰富了哺乳动物的病毒本底数据,通过揭示养殖哺乳动物体内病毒的复杂组成,探索病毒跨物种传播的潜力,强调了将公共卫生安全防线前移的重要性。
研究团队
中国药科大学何婉婷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何教授主要从事生物信息计算与病毒学交叉领域研究,以新发再发病原的分子鉴定方法开发与流行病学建模为核心,在Nature、Cell等顶级期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
复旦大学粟硕教授团队也参与了此项研究。粟硕教授团队致力于应用多学科交叉技术进行新发病毒综合防控研究,此前已在Cell杂志发表多篇论文,讨论了针对公共卫生防控的宏基因组和多种交叉研究全新监测方法。
该研究得到了Nature同期配发的Highlight的高度评价,展现了中国科研团队在新发传染病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中国药科大学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顶级科研实力,也为全球新发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