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苏州古典园林:真珠舍利宝幢与退思园的秘密
探秘苏州古典园林:真珠舍利宝幢与退思园的秘密
2024年7月,苏州博物馆迎来了一件重要展品的限时返场——彩绘四大天王像内木函。这件宋代木器,用银杏木制成,为五节正方形套叠式,内壁书有“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记”字样,即公元1013年,确认其为北宋时期的遗物。外壁画有彩绘四天王像,虽历经千年,但依然五彩斑斓,天王面部表情生动,形象逼真,足踏小鬼,气势不凡。细看彩画,笔墨浑厚雄健,用柳叶描法,使线条生动流畅,富有变化。
这件内木函所守护的,正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真珠舍利宝幢。该文物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用珍珠等七宝连缀起来的一个存放舍利的容器,通体高122.6厘米,主体由楠木制成,大小相等的4万颗色彩斑斓的宝珠遍饰周身。真珠舍利宝幢的选材极其奢华,运用了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银等名贵材料,装饰的珍珠就有近4万颗。制作工艺更是极其考究,运用了玉石雕刻、金银丝编制、金银皮雕刻、檀香木雕、水晶雕、漆雕、描金、穿珠、古彩绘等十多种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
真珠舍利宝幢的发现颇具传奇色彩。1978年春天,苏州几位小学生掏鸟窝时,一次不经意的触碰,意外打开了古城标志性建筑瑞光塔第三层的“隐藏空间”。考古工作者在尘封千年的塔心窖室中发现了一个漆木函,函上楷书“瑞光院第三层塔内真珠舍利宝幢”。打开木函,绘有四大天王像的内木函映入眼帘,历经岁月,画像依然色泽光亮,五彩斑斓,极为罕见,收藏至今。
真珠舍利宝幢不仅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这件文物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的集大成者,展现了宋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对美的追求。
在苏州,另一处引人注目的文化遗产是位于同里古镇的退思园。这座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园林,占地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以“十楼十底”建造,园内花园面积占整座宅园的一半以上。退思园的建筑布局精巧,假山、亭阁、花木、池塘水榭浑然一体,尽显晚清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
退思园原为任兰生罢官返回老家同里后,委托画家袁龙设计建造。园内主要建筑包括坐春望月楼、琴房、退思草堂、闹红一舸、眠云亭等,每一处都体现了苏州园林建筑的精髓。退思园的设计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创造出一个既适合居住又适合观赏的园林空间。
2000年,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荣誉不仅肯定了退思园的艺术价值,也使其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园林文化的重要窗口。
2024年7月,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100多位业内专家与青年将齐聚苏州,参加“青年与传统营造技艺”国际交流活动。这是苏州这座独一无二的“园林之城”,面向海内外大力推广园林IP的又一场重要活动。
苏州园林不仅是“最江南”的标志性窗口,也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一处不可替代的瑰宝。园林,一直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案例之一。如何呵护这一文化瑰宝,让它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苏州始终在探索。
以法规为纲,分类管理108座“名录园林”。截至目前,纳入名录的苏州园林共108座。数量庞大的园林,大小各异、类型多样,利用情况也相差巨大,光做好保护,其实就很不容易。2023年9月28日,苏州市政府正式印发《苏州园林分类管理办法》,并于11月1日开始施行。《办法》中规定,根据苏州园林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管理要求,将苏州园林分为三类管理。
这是苏州以法律法规为纲,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又一次创举。作为苏州最具标识的核心品牌与城市名片,苏州园林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成就。苏州历来重视园林的管理与保护工作。早在1997年4月1日,《苏州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中国关于园林保护和管理方面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2015年开始,苏州陆续研究制定了《苏州园林管理规范》《苏州园林保护资金使用办法》《苏州市园林绿化专家库管理办法》等行业规范性文件,并建立了覆盖全市的苏州园林名录体系,对列入名录的108座园林进行监管指导。2018年2月,苏州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天堂苏州·百园之城”的实施意见》,开启苏州园林群体性保护的新时代。
而这次,《苏州园林分类管理办法》的施行,让园林管理有了更加清晰的权利划分和责任认定: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苏州园林,其中包含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和退思园9座古典园林。
其他苏州古典园林。指建成于1949年9月30日以前,且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苏州园林。这类园林有72座,包含公有和个人所有,数量大、分布广。在苏州大市范围内,除苏州工业园区和相城区,其他县级市(区)均有覆盖,以姑苏区为最。这类园林中,知名度较高的有塔影园、可园、詹氏花园、唐寅故居等。
当代苏州园林。指建成于1949年10月1日以后的苏州园林,这类园林共27座。
结合苏州园林的建造年代、遗产价值、社会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的特点,依托《办法》实施园林分类保护管理,对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其他苏州古典园林、当代苏州园林分类探索具体管理举措。对遗产古典园林重点突出对世界遗产价值的保护和阐释,对其他古典园林突出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对当代园林突出造园艺术的传承以及体现社会服务功能。
记者了解到,苏州园林部门每年定期开展对108座“名录园林”的行业监测、巡视,详细记录园林保护现状并录入监管信息系统,形成《苏州园林监管年报》。针对缺乏专业园林修复能力和保护意识的园主,苏州园林部门主动上门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并协助他们对园林建筑、元素、树木进行修复和养护。
有业内专家认为,在分类进行科学保护管理的基础上,三类园林的文化价值将更好得到挖掘,真正让更多人领略到苏州“百园之城”的魅力。
数字化赋能,园林保护与传承有新路。苏州古典园林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然而,古建筑历史悠久,在长时间风、雨、雪,虫蚁病害等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干扰下,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老化、破损等问题,就像人一样,需要时常体检,并及时进行维修和保养。
做好园林保护,不仅有理念的问题,还有技术、机制等方面的难题。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和国际交流中心负责人顾文华介绍,近年来,由中心实施开展的世界遗产预防性保护监测研究工作,也在不断前进探索,取得了一批新成果。比如,在园林保护修缮方面,邀请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等国内古建筑彩画方面权威单位及专家,保护修缮乳鱼亭彩画;组织相关专业机构和古建公司对拙政园芙蓉榭等12处古建筑维修、对狮子林祠堂屋面灰塑修补、对太仓南园景观修复调整等。
与此同时,在数字化时代,苏州早早意识到,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古建营造技艺进行保护,不仅能够赋能当下的园林建筑保护与监管,更有利于传统园林建筑未来的修复和传播,以及未来研究人员对传统园林的进一步认识、研究。近年来,根据苏州市委市政府“要把每一座园林数字化,数字化的程度要能看到每一个园林的匾、每一副对联、每一根木雕”的工作部署,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不断推进“数字园林”建设,包括全景数字模型、建筑数字模型、数字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阶段性成果显著。
比如,可视化打造了苏州园林全景数字模型,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高精度构建了苏州园林建筑信息模型,可应用于遗产教育与课堂教学;拥翠山庄、一榭园、环秀山庄等园林建成了古建筑和假山的数字模型,细致呈现匾额、楹联、木雕等要素,部分古建筑实现了结构三维呈现和虚拟拆解,高精度实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数字孪生,并为完善园林遗产监测手段、数字化展示方式奠定了基础,用科技传承园林古建筑营造技艺。去年还数字化采集了19座古典园林的家具、花窗、铺地、陈设等特色要素5000余件,完成对20座代表性砖雕门楼的BIM建模,实施了第一批450幅园林书条石的数字化采集以及18座园林本体及建控范围数字平面航拍绘测。
事实证明,数字技术的应用,破解了传统测绘方法耗时长、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弊端,既为古典园林测绘提供更丰富、更精准的数据信息,又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古典园林的保护管理和“活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实际上,在国内,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浪潮已经蔓延许多城市。比如1500余岁的龙门石窟,从2005年就启动了数字化之旅,探索建立高精度、科学全面系统的涵盖龙门东西两山石窟、院藏文物和拓本、流散文物的数据库,让无价之宝以数字化的形式,突破时空的限制,被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探索实践,与苏州古典园林如今的数字化布局一脉相承,不谋而合。
加速“走出去”,推动园林IP闪耀海内外。园林是苏州的金字招牌,早在1981年,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就被纳入语文课本。如今,在社交平台上搜索苏州旅游攻略,跳出来的是满屏关于苏州园林的信息。据携程旅行数据,今年“五一”假期,拙政园蝉联江苏景区热度第一,狮子林、留园、虎丘均入选江苏景区热度前十榜单。
有业内专家告诉记者,苏州园林在国内的传播推广,已经十分成功,但仍然还有挖掘潜力。一方面,要深入“解剖”,提炼每一处园林的内部元素、背后故事,寻找园林“宝藏”,通过不同形式吸引公众参与,深入了解园林文化;另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园林文化“走出去”,通过国际交流活动、数字化展示等方式,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欣赏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
在《国家宝藏》第三季节目中,蒋欣、邓婕、郭晓东等明星守护人带领观众解读真珠舍利宝幢、微缩明式家具及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的历史文化。通过这些珍贵文物和经典园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和艺术追求,更能够体会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匠心,展现了中国古代工艺的精湛和对美的追求。今天,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国际交流,这些文化遗产正在以新的方式展现其魅力,吸引着更多人来了解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