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从早产儿到奥运冠军,如何战胜心魔?
全红婵:从早产儿到奥运冠军,如何战胜心魔?
全红婵,这位年仅17岁的跳水天才,已经在东京奥运会和巴黎奥运会上斩获三枚金牌,成为国民偶像。然而,随着荣誉而来的,还有巨大的关注度和公众期待,这些都给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面对这些挑战,她是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她的教练团队和国家体育总局又提供了哪些帮助?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位天才少女的成长之路以及她在面对心理压力时所采取的独特策略。
压力之下的真实表达
在一次采访中,全红婵坦言:“训练跳不好我会‘骂街’,路过的狗都得被骂两句。”这种看似不雅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压力释放方式。麻省文理学院心理学教授蒂莫西·杰伊的研究发现,说脏话能起到一定的“镇痛”效果,特别是在感到身体疼痛难以忍受的时候。而心理学家理查德·斯蒂芬斯也发现,相比默默忍耐的人,放声谩骂的人能更好地应对压力。
全红婵的这种表达方式,展现了她真实、率性的一面。她没有被“文明礼貌”的教条束缚,而是选择用最直接的方式释放压力。这种做法不仅帮助她缓解了训练中的挫折感,也让她在面对公众时更加自信和从容。
专业心理辅导的助力
作为中国跳水队的领军人物,全红婵的心理状态备受关注。她的教练团队和国家体育总局为她提供了全方位的心理辅导和支持。据相关资料显示,全红婵可能接受了以下几种心理训练:
放松训练法:通过深呼吸、肌肉紧缩等方式,帮助她体验紧张和松弛的状态,提高消除紧张的能力。
系统脱敏法:逐步接触比赛环境和高难度动作,降低比赛中的紧张感。
冲击法:通过反复观看比赛视频、模拟高压环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积极心态训练:设定具体目标、积极自我暗示、想象成功场景,增强自信心和抗压能力。
这些专业的心理训练,帮助全红婵在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她曾表示:“只要我想做,就能做好。”这种强大的自我信念,正是她在面对压力时能够保持冷静的关键。
社交媒体上的真实自我
在社交媒体上,全红婵展现出了与公众形象截然不同的一面。她从最初的“社恐”变成了“社牛”,与粉丝和好友的互动充满了率真和可爱。她与陈芋汐、陈艺文等队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生活点滴。
全红婵与陈芋汐的关系尤为引人注目。在训练和比赛中,她们是最好的队友和对手;在生活中,她们又是无话不谈的好姐妹。陈芋汐曾表示:“有竞争才有提升,要感谢全红婵的出现,如果没有她,说实话我可能不会跳到现在的水平。”全红婵则回应:“我跟陈芋汐之间是很良性的竞争关系。”
这种良性竞争和相互支持的关系,不仅帮助她们在竞技场上取得优异成绩,也为她们提供了重要的情感支持。在面对压力时,这种来自同伴的理解和鼓励,成为了她们前进的动力。
成长经历塑造坚韧品格
全红婵的成功,离不开她坚韧的品格。据媒体报道,全红婵出生时是早产儿,体重仅两斤半,还曾因肺炎差点夭折。为了给全红婵治病,母亲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全红婵从小就学会了独立和坚强。
全红婵的孝顺也让人印象深刻。她曾表示,自己努力训练的动力之一就是为母亲治病。在一次拍摄广告时,尽管自己已经感冒咳嗽,她还不忘提醒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注意身体。这种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亲人的关爱,展现了她柔软而坚韧的内心。
全红婵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专业技能和心理辅导,更重要的是保持真实、勇于表达,以及在团队支持下不断前行的勇气。正如全红婵所说:“只要我想做,就能做好。”这种信念,正是她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我成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