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的年轻人如何实现真正的独立?
独居的年轻人如何实现真正的独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独居生活,追求自由和个人成长。根据2023年中国统计年鉴,2022年全国家庭户口中“一人户”的占比约为16.77%,预计到2030年,我国独居人口数量将达到1.5亿至2亿人,其中20-39岁的独居青年将从2010年的1800万增加到4000-7000万人。
然而,独居并不等于完全独立。许多年轻人在享受独处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一人食”问题:提供单人套餐的餐厅比例少,人均价格也更贵;种类有限,主要集中在西餐、日料、韩料,导致独居青年的个性化选择受到阻碍。此外,独居青年还面临着就医困难、养老担忧等现实问题。
独居青年让渡了原本可能拥有的陪伴和便利,选择了什么?“适应工作机会”是许多人选择独居的最重要原因,紧随其后的是对清净的需求,和性格使然的结果。在独居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室友垃圾发臭了也不及时扔,放门口臭到邻居投诉到物业那里。我再也不想合租了。”豆友“Mo姐”在几次失败的合租后,即使独居生活成本较高,也绝不回头。
独居青年虽然在物理空间里选择独自一人,但在赛博空间里仍然需要联系。“独居者联盟”是一个由66468位成员组成的豆瓣小组,我们爬取了小组里自2023年1月1日以来的930条帖文。从发帖者的IP属地来看,独居青年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重点二线城市里,数量最集中的五个省市分别为: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和北京。
独居的年轻人过得怎么样?我们从贴文里发现,无论是独居一年、几年、还是十年以上,独居者在帖子里传递的负面情绪,整体都多过中性和正面。对于独居时间在3年内的“轻度独居用户”而言,“闲适”和“开心”是有的,但“孤独”和“寂寞”也是绕不开的。25岁的李凯喜欢清静,在读研时主动选择独居。最初她只觉得新鲜和自在,随着学业和科研压力增大,负面的情绪开始滋长,“开完组会回来之后,每个人回宿舍都有室友,我只能自己一个人回家。”在某些“孤独到绝望”的时刻,她曾在淘宝上买过三次“陪聊”。为了疏解孤独,她养了一只猫,“一看到猫猫,就感觉有人在等我回家,有种被治愈的感觉”。
相比“轻度独居用户”,独居3-10年的“中度独居用户”,有了更多“闲适”和“享受”的心态。随着独居时长的进一步增加,10年以上的“重度独居用户”的情感体验中,“寂寞”和“害怕”仍然在被提及,但好在,贴文里的负面情绪比例已经有所减少。
“一个人吃的东西有限”
独居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可能来源于各种各样的生活难题。在我们抓取的“独居者联盟”的913条有效帖子中,有425条提及了具体的独居难题。除了担心出现社交障碍以外,独居者们还常操心一个人吃饭难的问题。“一人食”究竟难在哪?首先难在均价高。我们以豆瓣小组发帖IP最多的广州为例,从大众点评网页上爬取了745条显示“有团购”的餐厅数据。提供单人套餐的餐厅,不仅比例少,人均价格也更贵。在人均消费低于100元的餐厅里,提供单人套餐的不到30%。而人均800元以上的餐厅,虽然有88.89%都提供单人套餐,但价格足以让多数人都望而却步。例如,广州市番禺区一家黑珍珠餐厅,在大众点评上的人均价为1080元,但单人套餐就要卖到1688元。其次难在种类有限。火锅、烤肉、茶餐厅含“一人食套餐”的比例较低,占比较高的餐厅集中在西餐、日料、韩料,导致独居青年的个性化选择受到阻碍。一位网友抱怨:“现在的单人餐都是快餐简食的噱头,对于深夜火锅选手来说毫无诱惑可言。”此外还“难”在订座受限。在377家接受订座的餐厅中,超过三分之二的餐厅标明“两人起订”,且允许一人订座的餐厅人均消费普遍较高。
除了“一人食”,“一人医”也是独自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不得不面对的“终极孤独”。一个人应付预约挂号、入住登记、术后观察等繁琐的看病流程会更困难,而在有创检查和手术等特殊情形下,按照医院的规定,还需要家属签字或陪同。也因此,出现了陪同就医的社会需求。与“轻度独居用户”害怕自己社交退化、不合群不同,“重度独居用户”群体害怕养老困境的比例明显增多。在“独居久了,会更担心未来个人养老问题吗?”的提问帖下,有多条担心老年失智、失能的回复。许多年轻人独自就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已经让他们发现“很多事情不是独自能解决的”。独居者陷入困境的新闻,也总能在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在微博上,“独居会增加患精神障碍风险”这一话题曾引发约1.5万名网友讨论。2021年,随着我国独居成年人接近1亿,犯罪电影《门锁》的上映在大范围内引起了人们对于独居女性安全问题的关注。2023年12月,演员周海媚去世后,“周海媚的独居者之困”“独居者如何面对死亡”等词条登上微博热搜高位,部分媒体对其意外离世的报道让她成为了“独居”“孤独死”等热议话题中的一个符号。
“我再也不想合租了”
独居青年让渡了原本可能拥有的陪伴和便利,选择了什么?“适应工作机会”是许多人选择独居的最重要原因,紧随其后的是对清净的需求,和性格使然的结果。在独居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室友垃圾发臭了也不及时扔,放门口臭到邻居投诉到物业那里。我再也不想合租了。”豆友“Mo姐”在几次失败的合租后,即使独居生活成本较高,也绝不回头。豆友“不momo”虽是出于卫生问题主动选择独居,其个性却与“Mo姐”截然不同。“卫生习惯是一个很难和解的话题,我不想接受他人的审判,”她表示,“为了不丢垃圾,我尽量只生产干垃圾;内外衣我都喜欢丢洗衣机混洗。不可接受度是不是还挺高?”
“房子里有葱花的味道,就会有家的感觉”
一个人吃饭是独居青年最大的难题之一,但也最容易通过小小的行动就带来改变。在豆瓣小组的帖子里,许多独居者借助美食、书籍电影、旅游外来到纾解孤独。在63条以“做饭”为主题的帖文中,40条帖子都提到了“一人食”的概念。有人发帖询问购买厨具的经验,有人拍照打卡记录“一个人也要认真做饭”的自己,更有“美食博主”分享一人食菜谱,并结合评论反馈推出“快手菜”,实现“独居者友好”。豆瓣网友“妮妮酱”是一名“广漂”,大学毕业两年后,她开始了自己的独居生活。“起初我也经常点外卖,后来身体出现异常,所以觉得总吃外卖不健康,就决定自己做饭吃。”妮妮酱说,“熟练了之后,备菜烹饪再连带上清洁的时间,不会超过1个小时。”同在一个网络社区的独居青年们,还在通过找搭子的方式,在线下生活里建立联系。“搭子”的种类也较为多元:有14%的人想要找到线上搭子,豆友“CHEN”表示,有时想分享一些东西却找不到对象,所以希望能找一个在线的“聊天搭子”;86%的更多人则希望能够找到同城的线下搭子,豆友们往往会在帖文中详细地介绍个人情况,以吸引兴趣爱好相仿的人,并取得对方的信任。来自上海的豆友“江湖煽子”甚至在帖子中特别注明了“我可以给看身份证”。一些健康研究结果似乎表明,长期独居不利于身体健康;一些自媒体文章会给独居青年列出“你一定要知道的X件事”。独居常常被赋予了消极的意义。然而,一人吃饭有一人吃饭的自在,一人
独居生活虽然带来了很多挑战,但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成长和自我提升的机会。许多独居者通过培养生活技能、管理情绪和保持适度社交,逐步实现了真正的独立。
独居与独立:不只是物理空间的分离
独居不等于独立,真正的独立需要具备以下要素:
生活技能:包括做饭、清洁、理财等基本生活能力。许多独居者通过实践学会了这些技能,逐渐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
心理成熟:独立不仅体现在外在行为上,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成熟。这包括情绪管理能力、压力应对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社交能力:虽然独居意味着更多的私人空间,但人是社会性动物,适度的社交活动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独居者需要学会在享受独处的同时,保持健康的社交关系。
如何在独居生活中实现真正独立
培养生活技能:从简单的烹饪开始,逐步掌握各种生活技能。这不仅能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增强自信心。
管理情绪和心理健康:独居时更容易感到孤独和压力,因此学会情绪管理非常重要。可以通过运动、冥想、阅读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保持适度社交:加入兴趣小组、参加社区活动或通过社交媒体保持联系,都是很好的社交方式。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节奏,既不过分孤立,也不过度依赖他人。
培养兴趣爱好:独居给了我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无论是艺术创作、运动还是学习新技能,都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独居生活的积极意义
自我探索和成长:独居提供了充分的自我反思和探索空间,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自己,实现个人成长。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独居生活要求我们学会时间管理和资源分配,这些能力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增强自信心:通过克服独居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可以显著提升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享受自由和纯粹:独居生活让年轻人摆脱了不必要的社交压力,可以更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和目标。
独居生活案例分享
在小红书上,许多独居年轻人分享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有人表示,自从一个人独居以后,生活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这种感觉太棒啦!因为有了更多可以随意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开始有意识的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比如睡前泡脚,泡脚是蕞低🍊本的养生方式啦,冬天大衣羽绒服捂1️⃣天也不出汗,睡前花20mins泡个脚出出汗,还能睡的更好呢!还有人说,下班回家还不到六点,有属于自己的小房子,养了一只不是特别粘人但很爱自己的小猫,和一只特别粘人又特别爱自己的小狗,它们是独居生活的幸福源泉,这种持续性的高质量情绪价值,是任何物品都提供不了的,日子简单温馨富足,这种感觉谁懂!?
结语
独居生活对年轻人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它不仅考验着我们的生活能力,更促使我们在心理上走向成熟。通过培养生活技能、管理情绪和保持适度社交,我们可以在享受独处的同时,真正实现独立生活的关键要素。记住,真正的独立不是远离人群,而是在人群中依然保持自我,不被外界所左右。独居生活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让我们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