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善玉:沪剧文化的守护者
茅善玉:沪剧文化的守护者
“沪剧女皇”茅善玉,用她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见证了沪剧的辉煌与变迁。从19岁主演《璇子》一炮而红,到60岁凭借《敦煌女儿》摘得文华表演奖,她用坚韧的艺术追求和创新精神,为沪剧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璇子”到“敦煌女儿”: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
1981年,19岁的茅善玉在沪剧《一个明星的遭遇》中饰演周璇,这部戏后来被改编成戏曲电视连续剧《璇子》,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沪剧热潮。剧中主题曲《金丝鸟》经由她悠扬婉转的演绎,更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2019年,茅善玉主演的《敦煌女儿》以樊锦诗守护敦煌的故事为蓝本,展现了沪剧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为了这个角色,她多次深入敦煌,与樊锦诗院长面对面交流,最终在舞台上成功塑造了一个跨越55年岁月的动人形象。
守护沪剧:从演员到院长的使命担当
2002年,茅善玉临危受命,担任上海沪剧院院长。面对戏曲市场低迷的困境,她带领沪剧院在传承中求新求变,不仅复排了《红灯记》《庵堂相会》等经典剧目,还创作了《今日梦圆》《邓世昌》等新剧,为沪剧注入新的活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她始终秉持“出人出戏”的理念,通过“沪剧新人培训计划”“沪剧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为沪剧培养了一批批新生力量。她常说:“沪剧要发展,关键是要培养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
创新传播: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使者
面对沪语环境逐渐式微的现实,茅善玉积极探索沪剧传播的新途径。她通过新媒体平台推广沪剧,发起“沪语朗读”活动,呼吁人们保护上海话这一文化瑰宝。
在她的推动下,沪剧开始尝试与现代艺术形式的融合。比如,宝山沪剧团推出的方言话剧《雷雨》,以创新的形式和现代的舞台呈现,成功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该剧首轮演出八场票房持续飘红,之后短短一年走遍长三角演出二十余场,成为沪剧创新发展的成功案例。
守正创新:让沪剧焕发新生
茅善玉常说:“文化传承需要守正创新,保护本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她始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点,既保持沪剧的本真韵味,又不断融入时代元素,让沪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如今,虽然已卸任沪剧院院长,但茅善玉依然活跃在沪剧传承的第一线。她用自己的艺术实践,诠释着一个文化守护者的责任与担当,为沪剧的未来描绘着更加美好的蓝图。
正如她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沪剧是上海的声音,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作为沪剧人,我们有责任让这门艺术薪火相传,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爱上沪剧。”这份对沪剧的深情,正是她半个世纪艺术生涯最动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