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模式:古建筑保护的创新典范
绍兴模式:古建筑保护的创新典范
绍兴,这座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自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一直肩负着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重任。近年来,绍兴在古建筑保护方面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绍兴模式”,不仅有效保护了古城风貌,更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以法治为保障:构建系统保护体系
2018年,《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绍兴古建筑保护工作的重要里程碑。《条例》为古城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治支撑,根据其规定,绍兴成立了名城保护委员会及名城办,设立了古城保护基金,并组建了古城保护专家咨询组,确保人、财、物得到充分保障。
为保障《条例》有效实施,绍兴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规章,包括《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议事规则》《绍兴古城保护利用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规则》等基础性文件,以及《传统民居形制导则和图集》《保护利用鼓励产业及负面清单》等政策标准,构建起完善的古城保护利用工作机制。
以实践为基础:创新保护方式
绍兴的古建筑保护工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系统性”和“创新性”。根据《条例》“保护优先”的要求,绍兴每年确定一批古城保护利用工作清单,从2019年至2023年,共划定保护清单223项,实现了从“分散保护”到“整体保护”的转变。
在具体实践中,绍兴探索出了许多创新举措。例如,仓桥直街保护模式就是一个典型范例。这条历史文化街区目前仍保留有原住民858户,保存有重要台门建筑43个。当地针对不同建筑类型,坚持“原汁原味”的保护、“原模原样”的恢复等原则,呈现出完整的历史风貌。同时,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保护实施机制,不搞“大拆大建”,而是用“绣花式”更新最大程度地留住原住民,让他们在胡同里也能过上现代生活。
绍兴还率先实施了“博物馆之城”建设行动,着力打造以综合性博物馆为龙头、专题博物馆为骨干、非国有博物馆和乡村博物馆为特色的博物馆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博物馆167家,其中备案博物馆60家,备案数量居全省第三。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也为古建筑保护开辟了新路径。
以科技为支撑:数字化赋能古城保护
在数字化时代,绍兴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古建筑保护插上科技翅膀。绍兴全面建成古城数字馆,收录1.5万幢房屋影像及属性,精细化扫描重点文保单位38处、历史文化街区30.88公里,构建了高精度全息数字档案。
依托专家资源优势,绍兴整合非遗文化、红色文化、民风民俗等各类文化元素362个,解码鲁迅、王阳明、黄酒酿造、徐渭(青藤画派)等区域重点文化元素18项。上线“绍兴古城”App,集成VR云游古城、非遗展示等41个功能模块,实现绍兴风土人情一屏尽览、一键智享。
以民生为导向:活态保护让古城更有温度
绍兴的古建筑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保护与民生的结合。在推进古城保护的同时,绍兴市完成八大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近50万平方米,留住约80%的原住民,成功保留传统民居的特质。这种“活态保护”模式,既保护了古城风貌,又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让古城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绍兴的古建筑保护模式,不仅体现在具体措施上,更体现在理念创新上。从“拆改留”到“留改拆”,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绍兴模式的核心在于将古建筑保护融入城市发展的整体战略中,实现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生。
当前,绍兴正以全城申遗为目标,对标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全力推进古城保护工作。从兰亭到鲁迅故里,从仓桥直街到上大路,从名人故居到专题博物馆,绍兴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精神家园”的理念。绍兴模式的成功经验,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展现了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智慧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