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砖古厝岁月长:漳州古城的历史文化探秘
红砖古厝岁月长:漳州古城的历史文化探秘
红砖古厝岁月长
“红砖古厝岁月长,闽南文化永流芳。”这句诗道出了漳州古城的历史厚重与文化魅力。作为一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漳州不仅见证了闽南文化的繁荣发展,更以其独特的红砖厝建筑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
千年古城话沧桑
漳州古城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因“大江南旋而东注,诸峰北环而西顾,山川形胜极佳”,唐贞元二年(786年)漳州州治从漳浦李澳川徙至龙溪县登高山(今芝山)下桂林村现址。宋咸平二年(999年),漳州挖掘濠沟环抱子城。祥符六年(1013年)又对古城进行改造扩建,加设西濠,又于西南隅凿水门,接潮汐,通舟楫,竖木栅,围长15里。嘉定四年(1211年)开始用石块砌东门墙,高17级台阶,长约500丈。绍定三年(1230年),再砌西、南、北三面墙,石阶20级,高约1.7丈,总长2500多丈,并筑谯楼、哨所,共设7个城门。元至正二年(1366年),拆除旧城墙,将东、西、北三面城墙缩入,重新砌石筑墙,周长缩至2173丈。明初,再度修复时加筑女墙、谯楼。隆庆五年(1571年)重修城墙,再建敌台、望楼和城顶谯楼,接着又建起了一直作为古代漳州标志性建筑的威镇阁(俗称八卦楼)。清顺治、康熙年间又先后多次重修。
历史上漳州城是闽西南汀漳龙的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粤广往来京畿必经漳州,因而城市发展较为迅速,明清时民间有城内“九街十三巷”的说法。明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正式取消“海禁”,在月港(今龙海海澄)开设“洋市”,在月港的辐射带动之下,漳州城经济繁荣,成为“百工鳞集”、“机杼炉锤”交响的商业和手工业城市。
民国七年(1918年)五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奉孙中山之命兴师援闽,主政漳州并建立“闽南护法区”。按照三民主义的建国方略提出“提倡新文化,建设新社会”的口号,成立工务局,1919年4月起历时一年半,进行了拆城墙、拓街道、辟公园、筑堤岸、建码头、修新桥、开公路等大规模市政建设,使漳州城迈入了现代城市的门槛。漳州旧府衙及后花园辟为“漳州第一公园”,1927年1月更名中山公园,成为福建省历史最悠久、最具“中山元素”的中山公园。当时共有35条街道进行了拓宽取直、铺设路面,始兴南路(古称新府路)就是拆古城墙的石料铺砌而成,是现存唯一的百年石板路;共和路(古称旧府路)、博爱道等一些具有现代民主色彩的街道名称就是由那时起命名并保留。在改造道路的同时,沿街两侧建筑同步改造成二至三层的楼房,整齐中富有变化,并且延安南路、香港路、青年路等还建成了“五脚距”(骑楼)式“竹篙厝”,赋漳州城市面貌以强烈的地域特征。漳州古城的建筑和人文底蕴还都集中展示出早期民国的风貌,给人一种时光倒流回到民国时代的“错觉”。
红砖厝里的闽南韵
闽南红砖厝是漳州古城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以红砖为主材,配以白石基座,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屋顶采用双坡曲设计,两端高高翘起,形似燕尾,因此也被称为“燕尾脊”。红砖厝的墙面常饰以精美的砖雕、石雕,门窗则多采用木雕装饰,展现出闽南工匠的精湛技艺。
红砖厝的建筑风格不仅在闽南地区盛行,更随着闽南人的迁徙传播到台湾地区。据统计,台湾七成以上的建筑都秉承闽南红砖厝的风格,这些建筑不仅在结构、材料上与闽南传统建筑一脉相承,更在木结构技术、雕饰艺术等方面展现出同根同源的文化特征。
文化瑰宝遗存多
漳州古城不仅是建筑的博物馆,更是文化的宝库。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布袋木偶戏,感受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可以品味八宝印泥的独特魅力,了解这门传统工艺的精妙之处;还可以在古城的街巷中,聆听闽南语的悠扬旋律,体验地道的闽南生活。
古城新貌展新颜
近年来,漳州市对古城进行了保护性开发,重点打造“三城”:以北京路区块为重点的“温泉城”,依托地热资源开发温泉度假酒店;以香港路、台湾路为核心的“文创城”,引进文创产业和特色民宿;以始兴南路、延安南路为主的“慢享城”,保留百年石板路,打造休闲街区。这些举措既保护了古城的历史风貌,又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成为集文化、旅游、生活、创业于一体的国际文化旅游综合体。
漳州古城,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闽南古城,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在这里,每一座红砖厝都在诉说着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每一条古街都在展现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