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与清源山:泉州古建探秘之旅
开元寺与清源山:泉州古建探秘之旅
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其丰富的古建筑和独特的园林艺术闻名。其中,开元寺和清源山是最具代表性的两处古迹,它们分别展现了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共同构成了泉州古建筑的精华。
开元寺:千年古刹的庄严与辉煌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泉州佛教三大丛林之一,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寺院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原为大财主黄守恭的桑园。据传因桑树开放白莲花,黄守恭才将这片桑园舍捐建寺,初名莲花道场。现存寺院为崇祯年间(1628-1644)郑芝龙重修,主轴线由紫云屏、山门、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等建筑物组成。
大雄宝殿号称“百柱殿”,正位供奉五方佛。甘露戒坛供奉卢舍那佛,四周有23尊佛、菩萨、诸神、天将、金刚力士围护,保持着佛教密宗的规仪。大雄宝殿前石庭两侧的二座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宝箧印经塔”,塔端四角有32幅石刻雕有少林武僧与民间习武图案,实属罕见。
东西两侧的镇国、仁寿二石塔,各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东塔“镇国塔”高48.27米,西塔“仁寿塔”高45.06米,是国内最高的孪生石塔。两塔形制相似,均为五层五檐,八角形,楼阁式仿木结构,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也是泉州的标志性建筑。
清源山:闽南园林的典范
清源山位于泉州市丰泽区,是泉州的标志性山岳,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源山的开发始于秦代,唐代已有寺庙,至明清时期形成规模。清源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其中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景点最为著名。
老君岩是清源山最著名的景点,也是中国最大的道教石雕。这尊石雕高5.63米,厚8.01米,宽7.3米,雕于宋代,是中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石像头戴风帽,额纹清晰,两眼平视,双耳垂肩,左手扶膝,右手凭几,端坐须弥座上,神态安详,含笑端坐,给人以和蔼可亲之感。
弥陀岩是清源山的另一重要景点,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弥陀岩依山而建,以天然岩石为背景,雕有阿弥陀佛像,高5米,宽3米,神态庄严。岩壁上还有宋代摩崖石刻,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和文化。
两处古迹的对比与联系
开元寺和清源山虽然都是泉州的古建筑代表,但它们在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上却有很大不同。开元寺作为佛教寺院,建筑布局严谨,中轴对称,体现了唐代以来的佛教文化传统。而清源山则以自然景观为主,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展现了明清时期园林艺术的特点。
开元寺的建筑以石构为主,高大雄伟,如东西双塔和大雄宝殿,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清源山的建筑则多依山就势,小巧玲珑,如老君岩和弥陀岩,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理念。
两处古迹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开元寺见证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繁荣历史,清源山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它们共同构成了泉州古建筑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魅力。开元寺和清源山不仅是泉州的骄傲,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