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工作制违法,为何仍屡禁不止?
“996”工作制违法,为何仍屡禁不止?
“996”工作制,即每天工作9小时、每周工作6天,这种让许多职场人苦不堪言的工作模式,究竟是否合法?答案已经非常明确:违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同时,第四十一条进一步明确,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很显然,“996”工作制严重超出了法定工作时间的上限,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侵犯。
这种违法的工作制度并非只是纸面上的讨论,它正在实实在在地影响着许多劳动者的健康和生活。在河南省郑州市一家孤独症康复机构工作的高丽丽,就被要求实行“大小周”工作制,即一周单休、一周双休交替进行。更令人无奈的是,即便是休息日,也常被机构以“提升教学专业技能”为由要求到岗学习。这种变相加班的情况,让高丽丽最终选择了辞职。
在北京市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韩杨,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在电商平台大促期间,她曾连续工作一个月无休,甚至出现过在“双十一”凌晨3点才回家,9点又要到公司上班的极端情况。这种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不仅影响了她的身体健康,还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
为什么在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996”工作制仍然屡禁不止?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天玉指出,这与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一方面,一些企业为了控制成本、提高竞争力,倾向于让员工投入更多工作时间;另一方面,部分劳动者为了获得就业机会或追求职业发展,不得不接受这种超时工作安排。
此外,数字技术的普及也让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许多员工即使在休息日也难以真正放松,因为随时可能被工作群消息召唤回“工作岗位”。这种隐形加班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劳动者的疲惫感。
然而,超时工作并不一定带来相应的收入增长。据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发布的《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4年度报告》预计,2024年亚洲地区收入水平难以得到较大幅度提升,部分地区甚至还会出现下降。这意味着,劳动者付出的额外时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董保华表示,周平均工时不断上涨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人类的劳动时间应该逐步减少。当前这种长时间工作的情况,不应该成为常态。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企业应当遵守劳动法规,合理安排工作任务,通过提高工作效率而非延长工作时间来提升竞争力。政府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法规,加强对企业用工情况的监管,确保劳动者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同时,也需要改变“加班文化”的社会氛围。长时间工作不应被视为勤奋和敬业的唯一标准,企业应当更加重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个人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工作时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996”工作制的争议,折射出的是如何在经济发展和劳动者权益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一深层次问题。这不仅需要法律的约束,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期待,随着各方的持续关注和努力,合理工时制度能够早日全面落实,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在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