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两会热议:如何通过教育链接公益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
成都两会热议:如何通过教育链接公益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
“目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地域性趋势’和‘特殊群体性趋势’。”在最近召开的成都两会上,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成都市委教育与心理专委会主任严弘佳道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时点患病率为17.5%;《2022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15-20岁青少年自杀率为10万分之3.34;《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西部地区青少年、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心理健康风险较高。在成都,随机抽取某中学1037名学生的问卷调研结果显示,34.18%的学生曾遇到过心理健康问题,14.41%的学生目前心理健康状态异常,主要表现为焦虑、消极、抑郁等。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严弘佳委员提出了“教育链接公益”的创新建议。她建议打破学科界限,开发并落地一批可推广的融合公益体验的精品心智素养课程,形成综合课程群落,帮助儿童青少年感悟人文科学,树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识,养成“公益人格”。
这一理念与成都市一直以来倡导的“教育链接公益”理念不谋而合。近年来,成都积极探索将公益教育融入学校教育,通过开展多元公益课程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志愿服务校园文化,为儿童青少年创造丰富、自由、立体的公益教育成长环境。
在成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公益实践相结合。例如,成都晶心心理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教育机构,与双流区协和实验小学、双流区实小东区学校、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学校等多所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家长学校心理座谈会、专题讲座等形式,为学生、家长和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指导。
在金堂县,一项名为“蜀葵花开·和美家风”的社区教育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该行动整合了律师、警察、心理咨询师等多领域的专业人士,组成关爱导师团队,形成了“镇街+社区+志愿者”的关爱模式。通过专业辅导和互动活动,帮助孩子们逐渐敞开心扉,参与度越来越高,性格也得到明显改变。
这些实践证明,通过教育链接公益,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助人精神。正如严弘佳委员所说:“通过开展多元公益课程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志愿服务校园文化,开发自上而下的‘主导型’志愿者活动和自下而上的‘自发型’志愿者活动,为儿童青少年创造丰富、自由、立体的公益教育成长环境。”
然而,要真正实现教育与公益的深度融合,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学校、家庭、社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形成合力。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专业机构和人士加入到这个事业中来,为青少年提供更专业、更系统的心理健康服务。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青少年打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