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太空WiFi:神舟十二号如何用上“天链”
揭秘太空WiFi:神舟十二号如何用上“天链”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在为期三个月的在轨驻留期间,航天员们不仅完成了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还通过“天链”中继卫星系统实现了与地面的实时通信,甚至与家人进行了视频通话。这一突破性进展背后,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天链”中继卫星系统的强大支持。
“天链”:太空数据的“中转站”
“天链”中继卫星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全球中继卫星系统,被誉为“卫星的卫星”。它通过在地球同步轨道上部署多颗中继卫星,为中低轨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各类航天器的使用效益和应急能力。
“天链”系统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中继卫星接收来自地面站或航天器的信号,经过放大和频率转换后,再转发给目标航天器或地面站。这种“太空接力”的方式,突破了传统地面测控站的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连续通信覆盖。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中国“天链”系统的建设始于2003年,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已经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
2008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了首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中继卫星系统的国家。随后,天链一号02星、03星相继发射,完成了三星组网,实现了对中低轨航天器的近100%覆盖。
2019年3月,天链二号01星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国中继卫星系统更新换代的序幕。与第一代相比,天链二号卫星采用了更先进的载荷技术,配置了多种新型天线,传输速率达到了千兆比特每秒(Gbit/s)量级,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太空WiFi:从梦想照进现实
“天链”系统的成功应用,让太空WiFi从梦想照进现实。在神舟十二号任务中,航天员们通过“天链”系统实现了与地面的实时通信,不仅能够随时与地面控制中心进行视频和语音通信,还能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享受“全WiFi智能生活”。
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航天员通过“天链”系统,与地面课堂进行了实时互动,为全国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整个授课过程信号稳定、画面清晰,充分展示了“天链”系统的强大能力。
未来展望:构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随着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设,对中继卫星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未来,中国将继续完善“天链”系统,构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为各类航天器提供高速、广域、稳定的天基测控和数据中继服务。
“天链”系统的成功,不仅是中国航天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更为人类探索太空提供了新的可能。它让航天员在太空中也能享受到与地面一样的通信体验,为未来的深空探测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如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链二号03星副总指挥詹克强所说:“如今,中国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可以随时与地面进行视频和语音通信,畅享全WiFi智能生活。”这正是“天链”系统为载人航天事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