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器物——吊钱:春节剪纸
春节器物——吊钱:春节剪纸
吊钱,又称“挂签”“挂千”“过门笺”“门吊子”,是北方春节民俗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吊钱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使用习俗。
吊钱的起源传说与历史考证
贴吊钱的习俗源于北方,民间传说其起源与姜子牙封神有关。相传姜子牙的妻子被封为穷神后,人们为了驱逐穷神,便在门窗上挂上破布条、破纸,后来逐渐演变成刻有各种图案花纹和吉祥话的吊钱。
然而,关于吊钱的起源,更多学者认为其源于古代立春日的幡胜。幡胜,又叫“春幡”“春胜”,是立春日妇女戴在头上的装饰,也是迎接春天到来挂在树上的小旗帜,是人们表达迎春喜悦心情的一种装饰。
唐宋时期春幡春胜的盛行
汉代开始出现“立青幡”的习俗,晋代春幡、春胜更为普及。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贴‘宜春’二字。”南朝·梁·徐勉《咏司农府春幡》诗云:“逶迟乘旦风,葱翠扬朝旭。”南朝·陈·徐陵《杂曲》也说:“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唐·李商隐《人日即事》更是明确指出:“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可见春幡起于晋,至南朝已极为盛行。
有唐一代,沿袭旧俗。立春,上自皇宫,下至民间都要举行迎春仪式,皇帝也以春幡作为赏赐。孙思邈《千金月令》记载:“唐制,立春赐三宫彩胜,各有差。”唐·崔日用有《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诗云:“瑶筐彩燕先呈瑞,金缕晨鸡未学鸣。”唐·李远《立春日》诗曰:“钗斜穿彩燕,罗薄剪春虫。”
到了宋代,文化经济进一步发展,立春日盛况远胜于唐代,宫中赐幡胜已成为定制,而且仪式更为隆重,臣下都得入贺讫,戴春幡胜回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北宋·梅尧臣有《王乐道太丞立春早朝》诗曰:“近臣头上黄金胜,殿前拜赐东风应。”北宋·韩维也有《夫人阁》诗云:“宫娃拂晓已催班,拜谢春幡列御前。”宋代还出现了春贴。春帖之俗由晋“贴宜春字”发展而来,初起于王公贵胄,在立春日用罗帛做底衬,上书五言或七言绝句,用金丝彩线刺绣,或用金箔剪贴,粘贴在宫中各门帐上。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帝、后、贵妃、夫人诸阁各有定式,绛罗金缕,华粲可观。”后来春贴之俗逐渐发展到民间,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撰春贴》记载宋代民间“或用古人诗,或后生拟撰,作为门帖,亦有用厌胜祷祠之言者”。
俗谚有“春打六九头”之说,立春与元日(正月初一)相距不远,悬挂、张贴、簪戴春幡的习俗在宋代已呈现和元日(春节)习俗相融合的趋势。吴自牧《梦粱录·卷六·十二月》记载:“街市扑买锡打春幡胜、百事吉斛儿,以备元旦悬于门首,为新岁吉兆。”南宋·周必大在《玉堂杂记》中记载:“除日,更春帖、柱联、门额。”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撰春贴》又引《皇朝岁时杂记》“元旦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围一大幡,或以家长年龄戴之,或贴于门楣”。
吊钱的演变与发展
吊钱大约由春贴逐渐演变而成。唐宋时期宫中春帖为红底金字,张贴于门壁屏帐,多为罗帛制作,显得富丽堂皇;民间多用纸书写,红底黑字同样有春意盎然之感。春帖的制作,主要手法是剪裁刻镂,所谓“金薄镂春幡”(宋祁《春帖子词·夫人阁》其六)、“裁胜刻金花”(司马光《太皇太后阁》),这与现代吊钱的制作工艺大体一致。
由春贴演变为吊钱不知始于何时。据山东省莒县来氏家谱记载,来氏家族于明洪武年间从浙江萧山县移民到莒县定居,并将“过门笺”带到莒县。乾隆年间,来氏族人就有承祖业制作过门笺者。当时的“过门笺”多刻镂:一帆风顺、二字平安、三阳开泰、四喜齐来、五谷丰登、六合同风、鸿福临门、风调雨顺等。由此推断,吊钱至晚在清乾隆年间已经在山东出现。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已有“挂钱辉五色”的记载。所谓“五色”为大红、粉红、黄、绿和蓝,其顺序为“头红、二绿、三黄、四水(粉)、五蓝”,现在多为大红色,其他颜色少有用之。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挂千者,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飓,贴在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悬也。是物民户多用之。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者,日小挂千,乃市肆所用也。”富察敦崇所云“挂千”之“千”是“钱”的谐音,古时一贯铜钱为一千文,因此“挂千”即“挂钱”。贴“挂千”“挂钱”表现的是人们对于新年的美好期盼。在山东有民谣:“过门笺,落门笺,落到地上都是钱。”因此“过门笺”挂在门上就是“挂千”“挂钱”“吊钱”,亦有曰“掉钱”者,取天上掉钱的美好寓意。
吊钱的制作与使用习俗
吊钱一般长为26至30厘米,宽20至25厘米。由膛子(中心花纹)、边框(上、左、右)和穗子(俗称牙子)三部分组成。膛子多为“福”“禄”“寿”“喜”“财”“竹报平安”“合家欢乐”“五谷丰登”“天官赐福”等吉祥文字,配有青松、白鹤、红梅、喜鹊、蝙蝠等吉祥图案,边框大多镂刻“连线”“鱼鳞”“方胜”“回纹”等图案花纹作为装饰。
吊钱一般贴于门楣之上,大门一般贴三到五张,房门相对较窄,一般贴三张。天津贴吊钱的习俗与其他地区不同,门楣、窗户、老年间的粮囤等凡可贴处均贴吊钱,红红火火,微风过处,一片片红色摇曳,年味十足。在天津,一般于腊月二十九日,与福字、对联、窗花一起张贴,谓之“贴倒有(酉)”。
大多数地区,揭吊钱一般在正月十六,据说如不摘下,瞌睡虫就会伴着不走,使这家人经常打瞌睡,影响生产。而天津则不同,揭吊钱在正月二十五填仓之时,揭下的吊钱要压在粮囤之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现代家庭没有粮囤,则一般压在储存粮食的箱柜的底层,于端午清理卫生的时候方可扔掉,另外一种说法,是要把吊钱一直压到来年的正月二十五填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