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血压标准出炉!你的血压达标了吗?
2024新血压标准出炉!你的血压达标了吗?
2024年8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高血压防治领域的最新权威指南。新指南在维持高血压诊断标准不变的同时,对血压管理提出了更精细的要求。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新指南的三大亮点,并结合最新研究数据,为您提供实用的血压管理建议。
新指南的三大亮点
亮点一:诊断标准维持不变,但管理要求更严
新指南继续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为诊室血压≥140/90mmHg,家庭自测血压≥135/85mmHg。但值得注意的是,新指南强调了血压管理的精细化,推荐一般患者(包括65~79岁老年人)诊室血压降至<140/90mmHg,如果能够耐受,应该进一步降至<130/80mmHg。
亮点二:创新提出“分级、分期、分型”治疗理念
新指南首次提出高血压的“分级、分期、分型”治疗理念。其中,分级是指根据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级(140159/9099mmHg)、2级(160179/100109mmHg)和3级(≥180/110mmHg);分期是根据心血管风险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四类;分型则是根据血压特点和临床表现进行分类。这种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更精准地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亮点三:首次纳入中医药治疗
新指南首次将中医药纳入高血压治疗体系,推荐具有平肝潜阳等功效且有循证证据的中成药,如松龄血脉康胶囊,可作为正常高值血压和1级高血压患者的初始治疗选择,或作为西药降压治疗的辅助用药。
中欧指南对比:标准不同,理念趋同
2024年8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也发布了新的血压管理指南,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将理想血压下调至120/70mmHg。相比之下,我国的指南虽然维持140/90mmHg的诊断标准不变,但在管理目标上也趋向于更严格的控制。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各国的医疗体系和人群特点不同。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庞大,医疗资源相对有限,因此在诊断标准上保持稳定,但在管理目标上向更严格的方向发展,体现了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
血压管理,刻不容缓
大量研究证实,血压超过120/70mmHg就开始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例如,SPRINT研究显示,与收缩压<140mmHg的常规降压治疗相比,收缩压<120mmHg的强化降压治疗能带来显著的心血管获益。STEP研究也发现,将收缩压控制在110~130mmHg的强化降压组,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了26%。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我们,血压管理不能等到达到高血压标准才开始,而是应该从血压升高的早期阶段就予以重视。对于血压在120139/7089mmHg范围的人群,即使尚未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应该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干预来控制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如何管理血压?专家建议这样做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合理膳食(低盐、低脂、高纤维)、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
定期监测:建议成年人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应增加监测频率。推荐使用经过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进行家庭自测。
药物治疗:对于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降压药物。对于心血管风险较高的患者,即使血压未达到高血压标准,也可能需要药物干预。
中医调理:在医生指导下,可考虑使用具有循证证据的中成药作为辅助治疗。
总之,2024年新版指南的发布,体现了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虽然诊断标准未变,但更精细的管理要求和创新的治疗理念,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建议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的血压状况,及早采取预防措施,维护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