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从百年构想到世纪工程
三峡大坝:从百年构想到世纪工程
2024年7月,长江上游遭遇强降雨,三峡水库入库流量一度达到50000立方米每秒,形成“长江2024年第2号洪水”。然而,在三峡大坝的科学调度下,这场洪水被成功拦截,下游的荆江河段水位得到有效控制,确保了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一幕,正是三峡大坝自1994年开工建设以来,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生动写照。从最初的构想到如今的世界级水利枢纽,三峡工程不仅是中国水利建设的里程碑,更是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壮丽篇章。
百年构想,世纪工程
三峡大坝的建设构想最早可追溯至1919年。当时,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提出:“自宜昌以上入峡行,虽滩礁层见叠出,而水流湍急,其浚治之法,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利。”这一远见卓识,开启了中国人治理三峡的百年梦想。
然而,三峡工程的真正推进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4年,美国垦务局总工程师约翰·L·萨凡奇受国民政府邀请,对三峡进行实地考察。他提出的“萨凡奇计划”建议在南津关至石牌之间修建一座装机容量1056万千瓦的水电站,这为三峡工程的后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三峡工程的论证和规划工作持续进行。1992年,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论证,三峡工程终于获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正式立项。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这一世纪工程从构想走向现实。
工程奇迹,世界之最
三峡大坝是一座混凝土重力坝,全长2335米,坝顶高程181米,最大坝高181米。其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创造了112项世界之最,获得了934项发明专利。
大坝的核心是其发电系统。三峡电站共安装32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右岸地下6台,另外还有2台5万千瓦的电源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2250万千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2020年,三峡电站全年累计发电量达1118亿千瓦时,创造了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的世界纪录。
除了发电,三峡大坝还具备强大的防洪功能。其水库总库容达393亿立方米,能够有效控制荆江河段95%以上的洪水来量。自运行以来,三峡工程已累计拦洪运用约70次,拦蓄超50000立方米每秒的编号洪水21次,7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洪峰3次,拦洪总量超2200亿立方米。
综合效益,惠及民生
三峡工程的建设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在多个方面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条件。
在航运方面,三峡工程彻底改变了长江的通航条件。三峡库区干流航道等级由Ⅲ级提高为I级,结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的历史。三峡船闸运行21年间累计通过船舶超100万艘次、货物超21亿吨,年均经济效益达344亿元,极大促进了西南腹地与沿海地区的物资交流。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三峡水库凭借“拦洪补枯”功能,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淡水资源库。数据显示,三峡水库枯水期已累计为下游补水2732天,补水总量超3600亿立方米,较好满足了中下游通航及沿江生产生活生态等用水需求。
此外,三峡工程还带来了显著的环境效益。据统计,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超1.7万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5.5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9亿吨,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争议与应对
三峡工程的建设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主要包括军事攻击风险、工程质量担忧以及生态环境影响等。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进行应对。
为确保大坝安全,国家成立了专门的保卫机构,负责大坝的警戒守卫任务。2013年,国务院颁布《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安全保卫条例》,全面保卫三峡枢纽及其周边特定地区的陆域、水域、空域安全。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三峡集团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库区新增污水日处理规模158万吨,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重点片区林草覆盖面积增加447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50%。同时,三峡水库还连续14年开展生态调度试验,有效促进了四大家鱼等产漂流性卵代表性鱼类的自然繁殖。
三峡工程的成功实践,不仅提高了我国水利水电建设技术水平,推动我国跃升为水电强国,更为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作为一项跨时代的伟大工程,三峡大坝将继续在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