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历史探秘:邕州古城墙与伏波庙
南宁历史探秘:邕州古城墙与伏波庙
南宁,这座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古城,自东晋大兴元年(318年)建制以来,见证了中国南方的沧桑巨变。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不仅是一座现代化都市,更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名城。在这座城市中,邕州古城墙和伏波庙是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遗迹,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南宁的过往。
邕州古城墙:见证千年沧桑
邕州古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据史料记载,南宁建城始于唐朝,城区方圆4.5公里,有完整的城门城墙。宋代时,城墙改为砖石结构,城墙高9.6米,宽7米。然而,这座见证了南宁历史变迁的古城墙,在20世纪初开始逐步拆除。到1956年,古城墙几乎被完全拆除,仅剩邕江大桥北岸112米的古城墙遗址。
这112米的古城墙,不仅是南宁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古代城市防御体系的实物例证。城墙上的每一块青砖,都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虽然大部分城墙已经消失,但这段残存的古城墙,仍然向人们诉说着南宁作为古代军事重镇的辉煌历史。
伏波庙:马援精神的永恒传承
伏波庙位于南宁市横县云表镇站圩东南3公里的郁江乌蛮滩北岸,距县城28公里,是为纪念东汉伏波将军马援而建的一座祭祀性建筑。这座庙宇最令人称道的是其精妙的建筑设计:周围的参天大树繁叶茂密,却从不飘落一片树叶到庙内,仿佛有神灵守护,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马援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被誉为“马伏波”。他一生征战南北,功勋卓著,留下了“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等脍炙人口的名言。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这种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后世中国人。
伏波庙不仅是对马援个人的纪念,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崇尚英雄、忠勇报国的文化传统。每年都有众多游客和马姓后裔前来祭拜,缅怀这位伟大的军事家。
南宁:历史文化名城的遗憾
虽然南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却未能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主要是因为南宁的历史遗迹保存相对较少,且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古迹。
南宁古属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归属桂林郡,汉高祖元年至元鼎元年(前206年至前116年)为南越国领地。东晋大兴元年(318年),从郁林郡析出晋兴郡,这是南宁的第一个地名。唐武德四年(612年)改宣化县为南晋州,贞观六年(632年)改为邕州都督府,南宁开始成为桂西南地区的行政中心。
然而,由于历史变迁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南宁的许多古迹已经消失。除了邕州古城墙和伏波庙,其他历史遗迹如李萼楼庄园、五圣宫等也鲜为人知。这使得南宁在历史文化名城的评选中处于不利地位。
文化传承:南宁的未来之路
尽管南宁在历史文化遗迹的保存上存在不足,但这座城市依然在努力传承和弘扬其历史文化。近年来,南宁加大了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力度,对邕州古城墙遗址进行了修缮,并加强对伏波庙等古迹的保护。
同时,南宁还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广西文化艺术节等,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南宁的文化影响力。
南宁的历史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对古迹的保护上,更体现在其城市精神中。南宁提出“能帮就帮,马上就办,敢做善成”的城市精神,这正是对马援“老当益壮”精神的现代诠释。
邕州古城墙和伏波庙,作为南宁仅存的两处重要历史遗迹,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它们不仅是南宁的地标,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南宁正在努力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平衡点,让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