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红包时代,压岁钱攀比之风该如何破?
电子红包时代,压岁钱攀比之风该如何破?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传统的压岁钱也搭上了科技快车。如今,越来越多的长辈选择通过微信、支付宝等平台给孩子发电子红包。这种便捷的方式不仅省去了准备现金的麻烦,还让红包的发放变得更加有趣。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电子红包的普及是否会影响孩子们的理财意识?压岁钱的金额是否因为攀比心理而水涨船高?
攀比之风愈演愈烈
“200元都拿不出手了,最低600元,动辄上千,对于我这个年纪来说压力很大。”浙江余姚的王小姐道出了不少年轻人的心声。据调查,压岁钱的金额在某些地区已经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福建莆田的人均压岁钱高达12000元,北京、浙江等地也在2900元至3100元之间。这种攀比之风不仅给年轻人带来了经济压力,也让压岁钱的本意逐渐偏离。
家长的焦虑与困惑
面对电子红包的普及,家长们的态度呈现出两极分化。一些家长认为,电子红包方便快捷,还能避免找零的麻烦。然而,也有家长担心,电子红包会让孩子们缺乏对金钱的直观感受,不利于培养理财意识。
“孩子想吃的零食,平时都是用外卖、网购的方式解决,连实体店都很少去了。”一位85后的家长蕙兰道出了她的担忧。她发现,电子支付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对价格缺乏“锚定感”,不知道什么东西该卖什么价,多少钱能办多大事。
专家建议:回归本意,培养财商
面对压岁钱带来的种种问题,专家们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出台倡导性规范,参照治理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方法,形成软约束。同时,他也强调,压岁钱的本意是表达对孩子健康、幸福的一种祝愿和期待,不应该成为攀比的工具。
理财专家李蓉则建议,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压岁钱这个场景,培养孩子的财商。“我认为,孩子3岁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6岁具有‘自己的钱’的意识,5岁至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至11岁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
压岁钱,这个传承了千年的春节习俗,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我们更应该让它回归本意:不是比拼谁给得多,而是传递温暖和关爱。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压岁钱成为培养孩子财商的契机,而不是攀比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