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里的百年味道:同利肉燕与永和鱼丸
三坊七巷里的百年味道:同利肉燕与永和鱼丸
三坊七巷,这片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的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更是一座美食荟萃的宝库。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美食画卷,而其中最令人垂涎的,莫过于同利肉燕和永和鱼丸这两道百年名小吃。
同利肉燕:薄如蝉翼的传奇
同利肉燕的故事,要从明朝嘉靖年间说起。相传,福建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他对饮食极为讲究。一日,家中的厨师在制作点心时,突发奇想,将猪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再掺入上等甘薯粉,经过反复擀压,制成薄如纸张的片状。这种独特的面皮,色白质香,平滑细润,口感脆嫩爽口,深受御史大人的喜爱。这便是肉燕皮的雏形。
而关于燕皮的来历,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凄美的传说。据说,几百年前,一位穷汉救了一只从屋檐下掉下的小燕子。在小燕子羽翼丰满后,为了报答主人的救命之恩,它竟然一头扎进锅里,化作了美味的燕皮。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为同利肉燕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如今,位于南后街三坊七巷的同利肉燕店,已成为福州最负盛名的燕皮制作店铺。这里的燕皮薄如蝉翼,一斤干皮足以包制280个燕丸。燕皮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选用猪后腿精肉,经过捶打成肉茸,再混入番薯粉,经过反复拍打和碾压,最终制成薄如白纸、色如白玉的燕皮。这种燕皮不仅韧性极佳,而且口感细腻,是福州人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必备的佳肴。
永和鱼丸:百年老字号的匠心传承
永和鱼丸,作为福州百年老字号,始于1917年,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这道美食的精髓在于“吃鱼不见鱼”,将鱼肉的鲜美发挥到极致,同时又让人感受不到鱼的存在。
永和鱼丸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选用新鲜的鱼肉,经过精细处理,去除所有鱼刺和鱼骨,只留下最精华的部分。鱼肉经过反复捶打,制成细腻的鱼浆,再加入适量的淀粉和调味料,搅拌均匀后,挤成一个个圆润的鱼丸。最后,将鱼丸放入特制的汤底中煮熟。煮熟后的鱼丸,外表晶莹剔透,内里弹牙细腻,汤清味鲜,每一口都能感受到鱼肉的鲜美。
在2024年8月举办的闽菜宣传推介会上,永和鱼丸作为福州代表性美食亮相。现场,多位闽菜烹饪大师展示了鱼丸的制作工艺,让在场嘉宾和观众领略到了这道百年美食的魅力。
三坊七巷美食的文化价值
同利肉燕和永和鱼丸,不仅是福州的特色小吃,更凝结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它们见证了三坊七巷从明清时期至今的繁华变迁,承载着福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这些传统美食依然保持着最原始的制作工艺,每一口都能品尝到匠人的匠心精神。它们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致敬。当你漫步在三坊七巷的古街上,不妨停下脚步,品尝一口肉燕或鱼丸,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