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写真爆红背后:隐私权保卫战
虹膜写真爆红背后:隐私权保卫战
“你俩的眼睛很不一样,像尘土里的钻石。”在综艺《花儿与少年》中,宁静和赵昭仪在法国街头偶遇一家虹膜写真店,拍摄时还被摄影小哥如此夸赞。这档节目播出后,虹膜写真迅速在国内走红,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什么是虹膜写真?
虹膜写真,顾名思义就是给眼睛拍艺术照。通过微距摄影捕捉人眼虹膜的纹理细节,再通过特效处理形成艺术照。这种照片通常会呈现出火山、风暴、行星或是神秘莫测的漩涡等图案,极具艺术感和想象力。
这种独特的摄影形式迅速在全国多个城市流行起来。在成都,已经有近10家虹膜写真店,价格一般在100元左右。据一家虹膜写真店店长介绍,他们一年已经为上万人拍摄了虹膜写真,顾客主要是00后和大学生群体。
虹膜写真与隐私风险
然而,这种新兴的摄影形式也引发了严重的隐私权争议。虹膜作为眼睛的一部分,是瞳孔和巩膜之间的圆形部分,包含了丰富的纹理信息,如斑点、细丝、树冠、条纹等细节特征。这些特征在胎儿发育阶段形成后,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将保持不变,因此具有高度的唯一性和稳定性。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副教授何玉青指出:“虹膜的特性就是靠纹理的差异去体现每个人的不同。即使是专业设备和普通设备,从成像原理和研究结果来看,都能拍摄到可用于身份识别的虹膜图像,并达到一定的识别率。”
这种静态拍照方式是否存在安全风险?专家表示,虹膜摄影因其直观地捕捉和放大虹膜的细微结构,其生成的影像本质上等同于一种未经加密的生物特征信息。一旦泄露,可能会导致不可逆的身份安全风险。
隐私保护的法律困境
目前,我国的立法规范并未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作为一项单独的权利进行保障,而是将其作为公民个人信息的一种,以个人信息权的模式来进行确认和保障。虽然民法典、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都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作了专门规定,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仍存在诸多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沈括指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对信息泄露的相关责任追究,但针对个人生物信息的存储期限、使用范围以及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措施等方面,尚未形成细致且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定。”
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识别信息?
面对生物信息保护风险隐患,专家建议:
- 提高隐私保护意识:在使用生物识别技术时,应要求服务提供商明确告知生物识别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及使用目的,并详细告知相关隐私风险。
- 定期审查隐私设置:确保启用了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如密码保护、指纹解锁的二次认证、面部识别加密等。
- 选择安全标准高的产品:优先考虑能够采用先进加密技术来保障信息安全的系统。
- 分散存储生物识别数据:避免将生物识别数据集中存储在单一平台或服务中,以减少信息泄露的风险。
虹膜写真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确实具有其独特价值。但作为生物识别信息的一部分,其潜在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在追求美丽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警惕潜在的风险,商家和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保护措施,确保公众隐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