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明珠30周年:一座塔见证上海崛起
东方明珠30周年:一座塔见证上海崛起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这座矗立在上海浦东陆家嘴的地标性建筑,迎来了它的30岁生日。从1994年10月1日建成至今,它不仅见证了上海的飞速发展,更成为了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
从“烂泥渡”到金融中心
30年前,当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开始建设时,这里还是一片被称作“烂泥渡”的地方。当时的浦东,弄堂狭小、电线杂乱,与繁华的浦西外滩形成了鲜明对比。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陆家嘴金融城,已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丰富、金融机构最集聚、金融交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浦东新区的经济总量也从1990年的60.2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6715.15亿元,人均GDP达到28.9万元。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从最初的广播电视信号发射塔,逐步发展成为集观光、餐饮、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
30年,6位摄影师的镜头记忆
为庆祝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建成30周年,澎湃新闻特别策划了一场摄影展,展出了6位摄影师的30张作品,从不同角度记录了这座地标性建筑的变迁。
摄影师陆杰从1991年开始拍摄东方明珠的建设过程。在他的镜头下,我们可以看到这枚“火箭”如何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我在八九十年代了解到在浦东陆家嘴要建东方明珠,又看到了东方明珠的设计图纸,感到很好奇,便开始在各个地方各个角度,不定期地拍摄东方明珠。”陆杰回忆道。
另一位摄影师姚建良则将东方明珠作为自己的摄影起点,从1994年电视塔竣工开始,每年都在同一位置拍摄陆家嘴的变迁。“当年(1994年)10月东方明珠电视塔竣工,我登上268米的观光层开始记录拍摄陆家嘴金融城开发进程。1995年,随着东方明珠电视塔太空舱339米的观光层开放启用,我把定点拍摄位置选定在更高的太空舱下球体的位置,每年夏秋时节的理想天气,我都会前去拍摄,一直坚持到现在。”姚建良说。
90后摄影师徐昕则尝试让东方明珠与城市中的各种元素产生对话。在他的作品中,大型的城市地标与普通人的生活场景交织在一起,展现出独特的城市魅力。“大部分情况下东方明珠和‘三件套’是作为剧场背景布来使用的,我要做的就是反复观察,内心预演,把人物按照我自己的想法放置到画面里,但并不是真的放置,可能需要等待恰当的时机,等人物出现在我想要的位置,来构成我自己想要的画面。”徐昕说。
年轻的摄影师陈宇辰则在晨曦日落时用镜头与上海这座城市共舞,让东方明珠与其他的建筑组成了一个迷幻的意象,冷暖色调让照片显得流光溢彩,有时像是文艺电影里的浪漫都市,有时又带有赛博朋克般的神秘和诡异。“上海的城市题材一直是我感兴趣并且可以触手可及的内容。而对于城市本身,海纳百川的上海也是可拍内容题材非常多的城市。后续我会持续拍摄并且更新这一系列。相信只有对这座城市始终保有热爱,探索和记录的脚步就不会停下。”陈宇辰说。
一个亿的里程碑
2024年9月29日,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第1亿位游客。这位幸运的游客是来自德国的Peter Baur,他激动地表示:“非常荣幸能够成为东方明珠塔的第一亿位游客,‘上海的城市美景和琳琅满目的上海礼物都让我流连忘返,我会永远记住这个特别的时刻,希望能和上海再一次相见。’”
为了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东方明珠塔推出了系列庆祝活动。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制作的“SHANGHAI”艺术装置也在东方明珠塔城市广场全新亮相。该装置采用了充满活力的配色方案和精心设计的几何形状,如象征着科技和商业发展的向上三角形,以及代表黄浦江的“S”形曲线,用富有创意的方式展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多元魅力和无限活力。
未来可期
站在30周年的新起点上,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将继续发挥其作为上海城市地标的独特作用。它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展示上海城市魅力的窗口。随着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步伐不断加快,东方明珠塔将继续见证这座城市的发展与繁荣。
正如一位摄影师所说:“我相信,只要对这座城市始终保有热爱,探索和记录的脚步就不会停下。”未来的东方明珠,必将承载着更多人的记忆与情感,继续书写属于上海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