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在青州:一剂“白丸”除疫病,千古“忧乐”照后人
范仲淹在青州:一剂“白丸”除疫病,千古“忧乐”照后人
青州,这座千年古城见证了无数历史传奇。北宋皇祐年间,一位名臣的到来,让青州百姓铭记至今。他就是范仲淹,这位被誉为“宋朝第一人”的政治家、文学家,在青州留下了诸多佳话。
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以户部侍郎的身份来到青州,担任知州兼淄、维等州安抚使。当时的青州正遭受着瘟疫和灾荒的双重打击,百姓生活困苦不堪。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范仲淹迅速采取行动。他首先打开官仓,发放司农寺储存的粮食,以缓解饥荒。但范仲淹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工代赈的救灾方式,允许百姓用劳动换取粮食,既解决了眼前的饥饿问题,又避免了单纯施舍带来的弊端。
然而,更大的挑战来自于肆虐的瘟疫。这种被称为“红眼病”的传染病,已经持续多年,让当地百姓苦不堪言。范仲淹亲自走访民间,收集各种验方,经过反复研究,最终研制出一种特效药——“青州白丸”。这种药物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制作简单,易于推广。很快,“青州白丸”在民间广泛传播,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为了纪念范仲淹的功绩,青州百姓在南阳河畔修建了范公亭。亭子旁边有一眼泉水,传说是因为范公的功德感动天地而涌出,因此被命名为“醴泉”。范公亭建成后,成为青州百姓缅怀范仲淹的重要场所。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青州知府夏一凤还在亭后高台上建造了“后乐堂”,取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以彰显范公的高尚品格。
事实上,范仲淹与青州的渊源远不止于此。这位出生于徐州的政治家,早在少年时期就与山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的朱文翰。范仲淹随母亲来到邹平,在长白山醴泉寺苦读,留下了“划粥断齑”的典故。这段求学经历不仅塑造了范仲淹坚韧不拔的品格,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名臣奠定了基础。
更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与山东曹县李姓家族的姻亲关系。他娶了太子中舍李昌言之女为妻,李氏家族是典型的名门望族,唐代名相李吉甫之后。李氏家族中进士者八人,李昌龄官至参政知事(副宰相)。李氏家族中进士者八人,李昌龄官至参政知事(副宰相)。李氏嫁入范家,生三子二女。长子纯佑,次子纯仁,三子纯礼。范纯仁(1027—1101),字尧夫,皇祐元年进士,官至宰相。至今,鲁西南单县、曹县一带,范姓人家过年还时常在大门贴上“忠宣世泽,文正家风”的对联。范仲淹谥号“文正”,范纯仁谥号“忠宣”。这副对联告诫范氏后世子孙,要代代传承发扬先辈的高风亮节,心怀天下,忠勇丹诚。
范仲淹在青州的任期虽然短暂,但他的所作所为深深印刻在青州百姓的心中。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心系百姓的仁者。他的“先忧后乐”精神,如同青州古城一样,历经千年沧桑,依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