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徐汇区和静安区:揭秘老建筑背后的秘密
探访徐汇区和静安区:揭秘老建筑背后的秘密
上海的徐汇区和静安区,是这座城市最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区域。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老建筑,探索它们隐藏的秘密。
徐汇区:梧桐树下的百年风韵
占地7.6平方公里的衡复风貌区,是上海规模最大、历史风貌格局最完整的历史文化风貌区。这里道路两侧遍植梧桐,夏日浓荫蔽日,秋日黄叶飘落,道路宽窄适宜,街头巷尾小店鳞次栉比。漫步其中,转过街角就能看到不同的风景。
武康大楼,这座始建于1924年的地标性建筑,见证了上海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大楼呈六角形,外观呈扇形展开,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之一。巴金、丁玲等文化名人曾在此居住,留下了无数传奇故事。
巴金故居位于武康路113号,这是一幢西式独立花园别墅住宅。巴金在这里度过了半个世纪的时光,一楼客厅接待过众多文化名人,包括夏衍、沈从文、曹禺、柯灵等。如今,故居大部分陈设仍保持着原样,小院依旧绿草茵茵,仿佛老人只是短暂离开。
王元化旧居位于武康路100弄,由两幢毗连式花园洋房组成。修缮团队对建筑外立面及室内重点保护部位进行了精心修复,保留了石材构件、清水红砖墙面局部风化的痕迹。2019年,该项目被评为“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
张乐平故居位于五原路288弄3号,这是一栋两层洋楼,楼畔有小小花园。张乐平先生在这里住了整整42个春秋,创作了著名的“三毛”系列漫画。2015年,故居经过修缮后正式开放,孩子们可以走进“三毛”的家,亲手触摸褐色木头上泛出的时光颜色。
静安区:工业遗存与名人故居交相辉映
静安区作为上海市历史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中心城区之一,拥有3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和159处优秀历史建筑。其中,苏州河沿岸的工业建筑遗址尤为引人注目。
福新面粉一厂旧址位于光复路423号-433号,建于1912年,是上海近代最大的私营机器面粉厂。该建筑群由通和洋行设计,保留了砖木结构和清水青红砖外墙等历史特色。近期已完成保护更新工作,等待重新焕发活力。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位于光复路1号,是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军队英勇抵抗日军的重要历史见证。这座法式风格建筑经过修缮后,成为一座集纪念、展示和教育于一体的抗战纪念馆,激励着后来人砥砺前行。
中国银行仓库旧址位于北苏州路1040号,建于1933年,是国内早期的现代主义风格仓储建筑。经过保护修缮后,这里已成为一座集创意办公、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办公楼。
陕西北路457号的何东公馆,是一处仿文艺复兴时代的欧式花园住宅,建于1928年。这幢由著名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建筑,曾是香港首富何东家族的旧居。1958年,这里成为辞海编辑所所在地,上海文化界精英经常在此聚会。2021年,何东旧居改作艺术文化产业园区,近期首次对外开放,举办森山大道摄影展,为这幢百年老宅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愚园路的建筑风貌则被誉为“马赛克”式街区建筑风貌的鲜活样本。这里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西式洋房,也有里弄住宅,体现了上海独特的海派文化。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露天博物馆。
这些老建筑不仅是上海城市发展的见证,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记忆。它们经过精心保护和修缮,如今已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吸引着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在这些老建筑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体会到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