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各地女性称呼语大不同,背后的文化密码你知道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各地女性称呼语大不同,背后的文化密码你知道吗?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375391

在中国各地的方言中,称呼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天津的"姐姐"到东北的"老妹儿",从济南的"老师儿"到襄阳的"俩娃儿",这些看似简单的称谓背后,折射出不同地域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天津的"姐姐":码头文化的产物

初到天津,你可能会被一声浑厚而独特的"姐姐!"(写作"姐姐",读作"节节",第二字为轻声)所吸引。在天津,无论年龄大小,女性都可能会被亲切地称为"姐姐"。这种称呼不仅模糊了女性在年龄、职业等方面的差异,更显得大方而亲近,拉近了对话双方之间的距离。

天津话中的"姐姐"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称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而比自己年纪大的女子,或是比自己年纪大的同辈女性;二是对陌生女性的称呼。这种称呼习惯与天津作为昔日漕运重镇的历史密不可分。码头文化孕育了天津人独特的性格特质,商贩们为了讨好顾客,常常自降辈分以表尊重,于是"姐姐"这一称呼便应运而生。

东北的"老妹儿":农业文明的印记

在东北,"老妹儿"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东北人喜欢喊年轻女性"老妹儿",有时候还喊"小老妹儿"。这里的"老"不是真的"老",而是一个词缀;"小"是真的"小",一是指人年纪小,二是用"小称"表亲切。

这种称呼习惯与东北的农业文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农业意味着定居繁衍,农民们依靠土地为生,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这种定居的生活方式使得家庭成为社会关系的核心。在东北,血缘关系尤为重要,这种社会心理反映在语言中,就是东北人习惯以亲属称谓来称呼周围的人。

济南和重庆的"老师":尊师重道的传统

在济南,男性和女性都可以被称为"老师儿"。"老师"在济南话中是一种特殊的第二人称称呼,通常加儿化变成"老师儿"。儿化韵令使这个称呼语更富亲和力,与普通话中的"老师"区别开。在读音上,济南话的"老师儿"从"老"开始语气就是上扬的,结尾再往上挑,既保留了原有的敬重之意,同时又不失俏皮。

在重庆,"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同样很高。重庆话的"老师"有一定的潜在使用条件:称呼者一般是提供服务者或求助者,被称呼者一般是被服务对象。由于称呼者不了解对方的职业身份,称呼其为"老师"可以囊括大多数职业,基本上不会叫错,同时也表达出尊敬和礼貌。

襄阳的"俩娃儿":亲切的专属称谓

在襄阳方言中,"娃儿"是很常见的词缀,有"小的、可爱的"等附加意义。当说话人不知道对方女性姓名的时候,在面对面的交流中通常直接称呼对方为"俩娃儿"。此时的"俩娃儿"带有亲切的感情色彩。但是这一称呼的使用是有条件的,仅限于年长者对年幼于己的女性的称呼,通常用于年轻的未婚女性或小女孩儿。

称呼语背后的文化密码

称呼语的选择是一种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现象。无论是天津话中的"姐姐",还是东北话里的"老妹儿",实际上都是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陌生人,这被称为"拟亲属称谓",是亲属称谓语泛化的体现。这种现象与汉民族传统的伦理观念密切相关。《大学》中提到:"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在面对非亲属关系的社会交际对象时,把非亲属关系的人纳入亲属行列中,来表示恭敬、亲热和谦虚,其本质是家族意识的延伸、宗族意识的泛化。

"老师"这一称呼的普及则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老师"这个词的内在特质来看,它会让人联想到学识、修养、智慧以及儒雅的气质。在人际交往领域,"礼"和"情感"构成了一个悖论,而"老师"这个称呼巧妙地化解了这个问题。并且,这个称呼具有去阶层化、去身份化的特质。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