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警方严打AI造谣团伙:技术升级,法律亮剑
上海警方严打AI造谣团伙:技术升级,法律亮剑
近日,上海警方通报了一起利用AI技术批量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案件,涉案团伙通过AI软件生成虚假视频和文章,在网上散布谣言,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这起案件再次敲响了警钟: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真实性的挑战。
AI造谣:手法升级,危害加剧
在山东济南,一篇题为“大妈摆摊卖水果被罚16万,监管局回应不交就罚145万”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文章声称,一位65岁的吴大娘因无照经营被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要求罚款,如果拒绝配合还要提升赔款数额至145万。这则耸人听闻的消息迅速引发公众关注和愤慨。
然而,经警方调查核实,这竟然是一篇彻头彻尾的虚假文章,出自湖南长沙一家传媒公司之手。该公司专门利用AI技术生成虚假信息,通过制造社会矛盾和冲突来博取眼球和流量。更令人震惊的是,该公司不仅自己发布虚假信息,还通过AI软件将未经核实的信息直接转为虚假新闻,甚至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洗稿”产业链。
技术加持:AI造谣的运作机制
AI造谣的核心手法是“洗稿”。具体流程如下:
- 关键词提炼:从热点文章中提取时间、人物、地点等核心信息
- AI生成:利用AI软件生成一篇核心意思相同但具体内容不同的虚假信息
- 人工修饰:通过人工添加夸张细节和情绪化内容,增强文章的煽动性
- 分发发布:通过控制的大量账号进行批量发布
这种模式下,AI生成的文章与原文查重率不超过25%,既能通过平台审核,又能逃避传统意义上的抄袭检测。而为了增加可信度,造谣者还会配上AI生成的虚假图片或视频,让谣言更加“有图有真相”。
法律重拳:打击AI造谣刻不容缓
针对AI造谣行为,我国法律有明确的处罚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在上述案件中,代运营该账号的公司法定代表人李某以及编写该文章的员工彭某,分别被处以行政拘留3日的处罚。而在另一起类似案件中,徐某等人因利用AI生成虚假信息并有偿发布,被检察机关以非法经营罪提起公诉。
社会影响:AI造谣的危害不容忽视
AI造谣的危害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还对公众认知造成深远影响。虚假信息的泛滥,让公众陷入“眼见未必为实”的困境,甚至可能导致社会信任体系的崩塌。
面对AI造谣这一新型网络犯罪,上海警方的行动彰显了执法部门维护清朗网络环境的决心。但要彻底根除这一顽疾,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和技术防控,公众要提高信息辨别能力,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坚守法律和道德底线,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这起案件再次提醒我们:在AI时代,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既要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也要防范其可能被滥用的风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守护一个真实、有序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