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非遗说”带你玩转传统文化
“桂林非遗说”带你玩转传统文化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流传千年的诗句,不仅赞美了桂林的自然风光,更凝结着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桂林不仅拥有壮丽的山水,更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期,由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的“桂林非遗说”春节系列主题体验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桂林非遗文化的机会。
“桂林非遗说”:一场文化盛宴
2025年1月7日至1月22日期间,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广西桂林图书馆临桂总馆等地,将陆续举办多场非遗主题体验活动。从民俗解读到非遗体验,从主题讲座到亲子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龙晓添、广西桂林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彭子龙等专家学者将亲临现场,为参与者解读春节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市民和游客不仅可以参与猜灯谜、品尝腊八粥等传统活动,还能欣赏非遗文创产品,与“春官”合影留念,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
桂林非遗:六项国宝级瑰宝
桂林的非遗文化源远流长,目前已有161项非遗项目列入各级保护名录,其中6项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这六项国宝级非遗瑰宝分别是:桂剧、彩调剧、广西文场、桂林渔鼓、资源河灯节和龙胜瑶族服饰。
桂剧,俗称桂戏或桂班戏,清代起源于桂林,流行于广西全境,是广西的主要舞台剧种。主要特点是以桂林方言演唱,神态细腻贴切、生动活泼,表演者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著名桂剧表演艺术家罗桂霞在2010年演出桂剧《贵妃醉酒》
桂剧,作为广西的主要舞台剧种,以桂林方言演唱,表演细腻生动,剧目丰富,涵盖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内容。彩调剧则以其幽默诙谐的风格著称,被戏迷们称为“快乐剧种”,代表作《刘三姐》曾在全国巡演500多场,掀起一股彩调剧热潮。
广西文场和桂林渔鼓都是以桂林方言为基础的民间说唱曲种,其中广西文场的《春兰吟》曾荣获第二届中国曲艺节牡丹奖。资源河灯节将山歌艺术与中元节河灯风俗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民间文化盛会。龙胜瑶族服饰以其精美的绣花工艺和独特的民族风情闻名,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一块豆腐乳里的匠心传承
在桂林的非遗瑰宝中,有一味看似平凡却凝聚千年匠心的美食——桂林豆腐乳。据史料记载,桂林豆腐乳最早可追溯至宋朝,而其制作技艺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临桂区四塘镇横山村的村民们世代相传,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如今的横山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豆腐乳之乡”。
横山村的老人们回忆,早年间村民们从每年11月到次年4月都会制作豆腐乳,不仅自家食用,还会馈赠亲友,甚至挑到桂林市区售卖。随着名声远扬,横山村的豆腐乳制作技艺不断精进,如今已发展出多个知名品牌,如“四方井”“下边村”等,其产品不仅在两广地区畅销,还远销山东、河北、陕西、江苏、浙江等地,甚至走出国门,深受东南亚国家消费者的喜爱。
横山豆腐乳的制作工艺独特且考究,从选豆、浸泡到发酵、腌制,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现代技术已广泛应用,但在涉及风味和品质的关键环节,横山豆腐乳仍坚持传统手工工艺,如点浆时使用隔夜酸浆,制作豆腐坯时坚持手工多次加压滤水。这种对传统的坚守,使得横山豆腐乳始终保持其独特的风味,被誉为“东方植物奶酪”。
非遗体验:让文化活起来
要亲身体验桂林的非遗文化,不妨前往桂林千古情景区。这里每天都有多场演出,从展现少数民族风情的《大地飞歌》,到讲述秦始皇开凿灵渠历史的《米粉传情》,再到展现靖江王府盛景的《靖江王府》,每个节目都精彩绝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三姐》演出,当刘三姐从魔毯飞到舞台上时,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这位传奇人物的魅力。
除了观看演出,景区内还有丰富的互动体验项目。《互动游街》让游客可以参与民族舞蹈表演,与悟空等角色互动;《国粹变脸》节目中,川剧演员还会走下舞台与观众互动握手。晚上还有非遗表演《渔火节火舞狂欢》,水上火壶表演、打铁花表演等,将节日氛围推向高潮。
对于喜欢动手体验的游客,桂林市区的非遗体验中心提供了多种非遗手工艺体验项目。在古城非遗体验中心,游客可以学习唐卡绘制和藏香制作,感受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其他非遗体验场所,还可以尝试柚器工艺、漆扇制作、剪纸艺术等,每一种体验都能让游客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精髓。
桂林的非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代人智慧的结晶。从舞台上的精彩演出到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从精美的手工艺品到丰富的民俗活动,桂林的非遗文化正以多元化的形式融入现代生活,展现着勃勃生机。让我们一起走进桂林,感受这座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