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城区:德式建筑与名人旧居的保护与新生
青岛老城区:德式建筑与名人旧居的保护与新生
青岛老城区的德式建筑和名人旧居,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魅力。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感受百年沧桑与现代活力的交织。
德式建筑:历史的见证
青岛的德式建筑主要集中在市南区和市北区,共有26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建筑始建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见证了德国占领青岛的历史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总督楼、德国总督府和俾斯麦兵营等。
德国总督楼位于市南区龙山路26号,是一座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建筑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始建于1905年,外观不对称,墙身厚,窗户小,石料厚重,楼顶坡高,红瓦黄墙,属于典型的德国近代建筑风格。
德国总督府旧址位于市南区沂水路11号,由德国建筑师马尔克设计,始建于1902年,建筑面积71323平方米,砖石钢木混合结构。大楼采取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对称平面布局,楼前开阔,有花坛式绿地。总督府一、四层为辅助性房间,窗户偏小。二、三层为主要办公室,门窗很大,宽敞明亮,门厅和会议室高大气派。
名人旧居:文化的传承
青岛的名人旧居共有42处,分布在市南区和市北区,包括赵太侔故居、台静农故居、吕美荪故居等,这些旧居见证了青岛近代文化名人和历史人物的生活轨迹。其中,王统照旧居经过精心修缮后即将开放,让公众得以近距离感受这位文学巨匠的生活状态。
赵太侔故居位于市南区龙江路7号,赵太侔是著名的戏剧教育家,曾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故居建于1934年,是一栋德式建筑,红瓦黄墙,花岗岩基座,具有浓郁的德国风情。2013年,该建筑被列为市南区文物保护单位。
台静农故居位于市南区黄县路19号,台静农是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曾任国立青岛大学中文系主任。故居建于1930年,是一栋德式建筑,红瓦黄墙,花岗岩基座,具有浓郁的德国风情。2012年,该建筑被列为市南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保护与利用:焕发新生
近年来,青岛在老城区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已完成42万平方米的老建筑保护修缮,更新改造30万平方米,立面修缮改造61万平方米,完成道路整治提升53条,建成12个停车场和7个街心公园。2024年,历史城区接待游客总量约5500万人次。
在保护修缮过程中,青岛坚持“修旧如初”和“一楼一策”的原则,注重保留历史信息和建筑细节。例如,胶州路116号里院在修缮时保留了毛石基础、木门窗、木梁构架等历史印迹,外墙恢复为红砖错缝砌筑加浅色抹灰的原貌。肥城路15号、17号德式建筑的木门、木窗、木雕等细节也得到精心修复。
同时,青岛还注重引入现代业态,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例如,胶州路116号里院被改造为特色民宿酒店,肥城路15号、17号则引入了创意办公和特色商业。这些新业态不仅满足了现代需求,也为老建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创新探索:面向未来
2024年,青岛获批全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确立市南区肥城路片区和市北区黄台路片区两个试点项目。这不仅是对青岛保护利用成果的认可,更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保护修缮方面,青岛创新采用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建立了历史城区保护数字化管理平台,制定了多项技术导则,构建了分类保护和要素保护相结合的体系。在消防难题上,青岛出台了专门的工作方案,通过增设消防设施、划分防火组团等方式,破解了老建筑活化利用的瓶颈。
如今的青岛老城区,既保留了历史的温度,又充满了现代的活力。这些承载着百年记忆的老建筑,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成为城市文化的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