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新规下的携号转网:用户的钱包真的“转”得动吗?
工信部新规下的携号转网:用户的钱包真的“转”得动吗?
《携号转网服务管理规定》于2024年12月1日正式施行,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要求电信业务经营者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携号转网服务,不得有妨碍服务等违规行为。这一新规的出台,无疑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权,但实际操作中,携号转网是否真的如预期那般简单?用户的“钱包”又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
携号转网:政策初衷与现实困境
携号转网,顾名思义,就是在不改变手机号码的情况下,从一家电信运营商转到另一家电信运营商。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打破运营商之间的壁垒,让用户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服务提供商。然而,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用户在转网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碍。
上海乔先生的父亲在办理携号转网时,被中国移动告知需要支付未履约三年总计1000多元的违约金,而这个所谓的“五年合约”,乔先生的父亲根本不知情。在陕西工作的刘先生想把联通卡号转成移动,却被告知因办理了共享业务(群主)无法转网。这些案例并非个例,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用户对“携号转网”相关问题的投诉主要集中在运营商人为设置转网障碍,导致用户转网“困难重重”。
费用问题:转网路上的“隐形成本”
携号转网看似简单,实则暗藏诸多“隐形成本”。首先就是转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费用。根据工信部的规定,运营商不得向用户收取携号转网的费用,但实际操作中,用户往往需要支付各种名目的费用。例如,用户如果提前解约,可能需要支付违约金;如果需要更换SIM卡,也可能被收取工本费。
其次,转网后的最低消费问题也值得关注。福建泉州的郭女士在办理携号转入时,被告知需要选择最低88元/月的套餐。河南闫先生在转入移动时,也被要求承担188元/月的低消。这种做法显然违反了工信部的规定,即运营商应当将携号转入用户视同为本网新入网用户,确保携号转入用户在同等条件下享有同等权利,不得为携号转网用户设置专项资费方案。
余额处理:用户的“钱袋子”如何保障?
携号转网后,原运营商的剩余话费如何处理,是许多用户关注的焦点。根据相关规定,原运营商会按照本网用户注销时的规则处理携出用户账户余额。这意味着,剩余话费不会随着号码的转移而自动转入新运营商的账户,用户需要主动与原运营商联系,了解并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
目前,原运营商处理剩余话费的常见方式主要有三种:退还现金、转入同城市同一运营商的其他手机号码、余额转存。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看似简单的处理方式却给用户带来了不少麻烦。例如,陕西的刘先生在转网后,原联通卡里的剩余话费不易退还,联通APP和热线的答复都不一致,最终只能等到次月才能办理退费。山西太原的王先生在转网后,原联通卡剩余话费至今未能退还。
专家观点:携号转网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
针对携号转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专家建议,工信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对运营商的监管力度。同时,运营商也应转变观念,将携号转网视为提升服务质量的契机,而不是用户流失的威胁。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源表示,如果用户在办理携号转网过程中发现卡号签署协议中有不知情合约,比较大的可能是运营商在用户签署合约时,没有提示重要条款,可能是格式条款。“当然也不能排除运营商已经对格式条款尽到提示和说明义务,但作为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应对此举证。”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则指出,运营商在协议签订过程中,如果充分告知了消费者权利和义务,而消费者没有履行完套餐,就要遵守协议承担相关责任。“但很多时候都是没有特殊告知的,甚至办业务就是通过电话方式电子办理,替用户同意,这种就不发生效力了。”
结语:携号转网,路在何方?
携号转网政策的出台,本意是让用户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但在实际执行中却遭遇重重阻碍。从用户反馈来看,携号转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运营商设置各种转网障碍,如不知情合约、异地归属限制等;二是转网费用问题,包括违约金、最低消费套餐等;三是余额处理问题,用户在转网后难以及时、方便地处理剩余话费。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工信部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对运营商的监管力度。同时,运营商也应转变观念,将携号转网视为提升服务质量的契机,而不是用户流失的威胁。只有这样,携号转网才能真正成为用户自由选择运营商的便捷通道,而不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