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探秘海豚的第七感 – 瓶鼻海豚的電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探秘海豚的第七感 – 瓶鼻海豚的電覺

引用
1
来源
1.
https://haideeya.wordpress.com/2024/03/27/%E6%8E%A2%E7%A7%98%E6%B5%B7%E8%B1%9A%E7%9A%84%E7%AC%AC%E4%B8%83%E6%84%9F-%E7%93%B6%E9%BC%BB%E6%B5%B7%E8%B1%9A%E7%9A%84%E9%9B%BB%E8%A6%BA/

说到海豚,大部分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瓶鼻海豚可爱的形象。但你知道吗?它们可能拥有一项神奇的特异功能——电觉!

海豚也有"胡须"?

刚出生的海豚其实是有"胡须"的,就像小猫一样。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胡须"就会脱落,留下吻部两侧各一排类似毛孔的触毛隐窝(vibrissal crypts)。这些小坑里面布满了神经,因此科学家们怀疑海豚或许可以通过这排触毛隐窝,感知到水中的微弱电场。


图一、刚出生瓶鼻海豚的嘴喙上胡须

什么是电觉?

电觉(electroreception),又叫电场感,简单来说就是感受到电场的能力,分为"主动性"和"被动性"。由于电流传导需要媒介,而对弱的电流而言,含有盐份等电解质的海水,是比空气更好的介质。这也是为什么拥有电觉的生物多是完全水生的动物,或是部分时间/某个生命阶段会在水中活动的半水生动物。

主动性电觉

目前所知,拥有主动性电觉的生物,包括硬骨鱼中的电鳗目 (Gymnotiformes) 以及非洲特有的象鼻鱼科 (Mormyridae) 的物种。它们就像是身上内建了迷你雷达一般,能够通过电器官 (electric organ) 释放电压小于 1 伏特的微弱电流,并且通过电场变化感受周围环境。此外,有一些鱼类能够产生小于 10 伏特的弱电流或是大于 50 伏特的强电流,例如生活在沿海泥地里的瞻星鱼科 (Uranoscopidae) ,它们虽然无法藉由感测电场中的扰动确定周遭物体的位置,进行主动电定位,但科学家推测,它们可以利用电流与同类进行交流或捕猎食物。这些生物根本就是现实版皮卡丘嘛!

被动性电觉

不同与皮卡丘主动出击的十万余伏特,科学家推测海豚的电觉是被动的,只能感知到一些微弱的生物电场,例如生物身上都会产生的直流电场、鱼类或甲壳类动物渗透压调节产生的离子流(ion flow)、肌肉活动产生的低频交流电等。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研究员 Kyle Newton 等人在 2019 年的研究中指出,几乎所有非硬骨鱼类都有被动性电觉。不仅如此,一些硬骨鱼和两栖类生物也拥有被动性电觉。那么,跟海豚一样的哺乳类动物中,是否还有其他拥有被动性电觉的动物呢?答案是有的,例如卡通《飞哥与小佛》里受欢迎的角色,鸭嘴兽泰瑞,它的同类就是拥有电觉的哺乳类动物。难怪鸭嘴兽在卡通中化身成特务!

海底特务的第七感

除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回声定位 (echo-locating),海豚拥有"第七感",也就是被动性电觉,最先在水底泥地里觅食的盖亚那海豚 (Sotalia guianensis) 身上发现。

为了研究其他种类海豚的电觉,德国罗斯托克大学(University of Rostock)Tim Hüttner 领导的研究小组,分别用德国纽伦堡动物园的两只雌瓶鼻海豚 Dolly 和 Donna,进行了一连串有趣的电觉实验。他们设置可以在海豚吻部上方产生微弱电流的机台,电流会随机出现,而海豚必须在电流出现的 3 秒内离开机座,或是在未出现电流时待在机座长达 12 秒才算是正确反应。实验人员会依据它们的表现正确率,慢慢降低电场强度,以测试它们电觉的阈值,也就是电流出现时它们做出反应的正确率 50% 的电流强度。

实验发现,两只海豚对直流电的敏感度比对低频交流电来得好(低频交流电路比高频交流电路更趋近于直流电)。它们对直流电绝对阈值(5.5 & 2.4 μV cm−1)与盖亚那海豚(4.6 μV cm−1)相当,显示出相当惊人的敏感度。


图二、(A) 海豚需要将嘴喙置於顎台上,用喙尖触碰標靶,這確保海豚在試驗期間保持不動。上方設置視線遮布防止實驗人員無意提示。 (C) 電極位於觸鬚隱窩上方約 10 公分處。如果出現電流刺激,海豚會被訓練在 3 秒內離開裝置,弱無刺激,海豚保持靜止狀態至少 12 秒才為正確反應。(圖片來源:Hüttner et al. 2023.J. Exp. Biol.2023,226, jeb245845)

由于海豚的被动性电觉仅能感知到距离 3-7 公分内的电场,因此"距离"大概是瓶鼻海豚使用电觉的关键。平时在大洋中生存的瓶鼻海豚,主要还是依靠回声定位和视觉寻找猎物。科学家认为,当它们利用回声定位找到埋藏在泥沙里的猎物,并将嘴喙埋入沉积物中捕捉猎物时(crater-feeding or bottom-grubbing),海底的残响(reverberation)以及散射作用(scattering effects)可能导致海豚当下无法使用回声定位,这时电觉能够帮助它们像特务一样"看不到却抓得到",在海底的泥地里近距离"探测"到躲在里面的鱼虾。

同时科学家也推测,海豚的电觉或许与它们在大洋中迁徙及定位的能力相关。过去国中理化课总会有个老师常问的问题:"电生磁,磁生电到底哪哪个正确?"最后透过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我们可以知道,磁场的改变能够产生电流,而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长条型磁铁。当海豚游动时,磁场改变所产生的微弱电流与电场,或许使得拥有电觉的它们,从出生开始,就能在茫茫大海中找到方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