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六件镇馆之宝亮相!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六件镇馆之宝亮相!

引用
腾讯
8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626A0AX4N00
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9370713919265776
3.
http://cq.bendibao.com/tour/2022418/108446.shtm
4.
http://wap.cq.gov.cn/ywdt/jrcq/202405/t20240518_13217324.html
5.
https://admin.cq.gov.cn/zt/yhyshj/hzhd/202411/t20241125_13830030.html
6.
https://wap.cq.gov.cn/ywdt/jrcq/202404/t20240423_13150071.html
7.
http://www.cq.gov.cn/ywdt/jrcq/202405/t20240518_13217324.html
8.
http://cq.news.cn/20240518/648c8ac3e3b54dcd871e977fe3d7fab3/c.html

2024年5月18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壮丽三峡》展厅经过4个多月的闭门布展后重新对外开放。此次展览以“中国的三峡、世界的三峡”的视角构建展陈体系,展示内容紧扣“壮丽”二字,以“自然奇观”“历史长卷”“人文古迹”三大部分为基本构架,打造自然、人文内容兼具的综合性全场景式展览。

在321件/套(703单件)来自三峡库区的文物中,6件镇馆之宝首次汇集一堂,让观众得以一次性欣赏这些国宝级展品。这些文物从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起步,充分展现了三峡历史的厚重与壮阔。

01

六件镇馆之宝

“巫山人”左侧下颌骨化石

这是一处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古人类遗址,于1984年发现,1998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先后经历了多次发掘,出土文物上千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巫山人”(Homo erectus)一段左侧下颌骨化石。与“巫山人”化石同一层位出土的还有步氏巨猿(Gigatopithecus blacki)牙齿和120种脊椎动物化石。龙骨坡遗址的石制品数量超过百件。遗址堆积地层时代属早更新世早期,含人化石层位的年代,经古地磁和铀系等多种方法测定,为距今200万年。龙骨坡遗址是迄今中国乃至东亚早更新世早期的相同时序中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地点,为探索东亚人属(Homo)兴起的年代不是几十万年而是200万年提供了佐证。

三羊尊

1980年出土于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大宁河畔的李家滩,通高42.8厘米,原由巫山县文管所收藏,2005年6月调集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目前陈列在“远古巴渝”展厅。该器造型呈喇叭口、束颈、折肩、弧腹、高圈足。器身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夔纹和饕餮纹;造型与纹饰总体呈中原文化商末时期的特征,而模糊的地纹,粗犷的铸造风格,又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三羊尊应该是巴人在商文化强烈影响下的一件自制重器,是迄今所见巴人故地最早的一件大型青铜容器。该器对于研究古代巴人的矿冶技术、文化进程以及商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鸟形尊

2002年出土于涪陵小田溪墓地。通体长28CM、宽16.8CM、高29CM。整体呈鸟形,具有鱼嘴、鹰喙鼻、兽耳、凤冠、鸽身、鸭脚。通体饰细蜜的羽纹,在羽纹上有规律的镶嵌绿松石。造型、纹饰及装饰极其精美。青铜器中的尊本是酒器,这件尊通体上下除鱼形嘴外,了无一孔,不具备容器的实用性,应系学习中原地区的鸟兽尊而作。其体轻、壁薄、中空,铸造难度极高。出土于巴人的贵族墓地,是研究巴人的审美情趣,工艺水平和铸造技术难得的艺术精品。该文物目前陈列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远古巴渝”展厅。

偏将军印章

1982年市民刘定全在嘉陵江边拾得,捐赠给重庆市博物馆收藏。此印系龟纽方形金印,通高2厘米,纽高1.2厘米,边长2.4厘米,重108.95克。含金96%。篆刻印文“偏将军印章”五字三行,前2字为第一行,中间2字为第二行,后1字为第三行,是一方汉代官印。据文献记载,偏将军系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将军拜授的。偏将军印沿袭了两汉官印制度,即官高者用龟纽,中下级官吏用鼻纽的制度。金制官印流行于汉晋时期,目前全国共发现26枚,两汉金印仅存15枚,为希罕之物,至为珍贵。目前该件文物陈列在“壮丽三峡”展厅。

景云碑

出土于三峡库区云阳县旧县坪遗址,东汉朐忍令雍陟于熹平二年(公元173年)为纪念70年前的朐忍令景云而立。碑文记述了景云的祖先由楚国迁入汉中、广汉等地,景云为官“政化如神”,深得人民爱戴等情形,反映了三峡地区的政治、地理、移民等史实,是目前三峡地区唯一出土的汉碑,具有极大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碑为浅灰色细砂岩,造型古朴。碑额正中雕刻妇人倚门像,左右为朱雀和兔首人身像,碑侧浮雕青龙、白虎。碑面打磨光滑,中间为隶书碑文,共13行367字,书法美,雕刻精,保存好,是汉碑中的精品,极具艺术价值。该碑由于南北朝时期即已入土,近年发掘获得,品相极佳,在存世的汉碑中十分罕见。该碑目前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壮丽三峡”展厅。

乌杨石阙

砂岩,主阙通高5.4米,进深1.7米。2001-2002年忠县乌杨镇将军村发掘出土。阙为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具有表征意义的楼观建筑,常左右成对。复原后的乌杨阙为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自下而上由台基、阙身、楼部和顶盖四大部分构成,具有顶盖出檐宽、阙体收分大、构造简洁的特点,因而显得造型格外挺拔、巍峨。阙身及楼部雕刻有青龙、白虎、凤鸟等纹饰,风格简洁平实。

02

展览特色

除了这六件镇馆之宝,展览还展出了大量其他珍贵文物。在“历史长卷”部分,博物馆为观众搬来了巴国王族的“餐桌”。在这个餐桌上,壶、瓯、勺、洗、盘、釜、鍪一应俱全。其中,釜是巴人的核心炊具,主要用于炊煮,而釜与甑的组合则可以下煮上蒸。它们在三峡地区的流行,说明战国时期巴人的烹饪方式已经更为多样化。

此外,4米余高的宋代“皇宋中兴圣德颂”摩崖石刻也被整体搬进了展厅之中。该碑是长江南岸凤凰泉崖壁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碑高4.1米、宽7.2米,正书49行,总计943字。碑上的文字由赵不意撰文,赵公硕正书,王伯庠上石,是一篇赞美南宋高宗皇帝赵构让位于孝宗皇帝赵脊的颂文。该碑书法遒劲潇洒,气势豪迈,颇有苏东坡的风骨,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杰作。

大型战船模型再现古代造舰宏大场面。为了能让观众们一睹近2000年前长江之上航行巨舰的风姿,三峡博物馆依据史书在展厅中复原出了两艘古代大型战船的模型。它们的背后,是两场载入史册的大战。

其中一艘来自公元263年。彼时魏灭蜀,魏、吴两国对峙于瞿塘峡。西晋建立后,制定了“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的灭吴之策。原巴郡太守王睿任益州刺史,加龙骧将军,在巴蜀建造战船,训练水军。280年,王睿率兵顺流而下,摧毁西陵峡拦江铁链,攻克丹阳郡,攻取石头城。至此,三国归晋。晋灭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突破长江天堑的攻防战。

而另一艘则来自公元581年。那一年杨坚建立隋朝。585年,隋文帝杨坚命大将杨素为信州(今重庆奉节)总管,在当地打造舰船,训练水师,准备讨伐定都建康(今南京)的南陈政权。588年,杨素水师自三峡东下,南陈军队于巫峡,并设三道拦江铁链,隋军猛攻不克,遂登岸从陆上进击,大破南陈军,除去拦江铁链,继续东征。最终,实现了汉晋以来又一次全国大一统。

在展厅的第一部分,博物馆通过大型三维数字展项“三峡形成”,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在第三部分则通过场景和雕塑、AI语言大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展示诗人兴会场面,让观众体验个性化的服务。

03

文化意义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不仅是一个文化的聚集地,更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它记录了重庆乃至中国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走进这座博物馆,就像走进了一个文化的宝库,每一步都能发现新的宝藏。

所以,如果你对历史文化感兴趣,或者想更深入地了解重庆和中国的历史,那就一定不要错过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这里不仅有珍贵的文物和丰富的展览,更有专业的讲解员和丰富的活动等你来参与。

啊,对了!如果你有机会亲自来到重庆,那一定要抽时间亲自去参观一下这座博物馆。相信我,当你站在那些珍贵的文物前,感受那种历史和文化的冲击,你一定会觉得不虚此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