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伤菌,你的肠道还好吗?
酒精伤菌,你的肠道还好吗?
一杯酒下肚,最先感受到的可能是喉咙的灼热,但真正受到最大影响的,却是你体内的数万亿个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肠道菌群,它们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消化功能,还与免疫系统、神经系统乃至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酒精与肠道菌群之间的那些事儿。
肠道菌群:人体的“第二大脑”
人体肠道内寄居着数量庞大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被称为肠道菌群。它们与人体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共同维持着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肠道菌群主要由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及疣微菌门5个门类组成,其中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占健康个体肠道细菌的90%以上。
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是多维度的。它们能将食物中不可消化的多糖分解成短链脂肪酸,为肠道上皮细胞提供能量,维持肠道上皮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同时,肠道菌群还能促进维生素K、维生素B12、叶酸和必需氨基酸的合成,参与骨代谢、脂质代谢及血糖代谢的生理过程。
酒精对肠道菌群的双重影响
研究表明,酒精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具有双重性,这种双重性主要取决于饮酒的剂量和方式。
- 低中剂量酒精的保护作用:低度至中度酒精对肠道微生物组、肠道代谢物和免疫相关疾病甚至一些癌症似乎起保护和有益作用。
- 高剂量酒精的破坏作用:高剂量酒精或长期酗酒对胃肠道、肠道微生物组、免疫细胞和营养物质起破坏和损害作用。
长期大量饮酒会显著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具体表现为:
- 细菌门水平: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而高度促炎症的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升高。
- 细菌科水平:肠杆菌科的相对丰度增加,疣微菌科的相对丰度降低。
- 细菌属水平:瘤胃球菌属、柯林斯氏菌、普氏菌属、梭菌属、栖粪杆菌属、拟杆菌属、副拟杆菌属、别样杆菌属和阿克曼氏菌属的相对丰度较低。
此外,酒精使用障碍患者的肠道中病毒多样性和真菌群落也发生显著变化,进一步加剧了肠道微生态的失衡。
肠道菌群改变与酒精使用障碍的相互作用
肠道菌群与酒精使用障碍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主要通过微生物-肠-脑轴实现。酒精引起的肠道屏障功能失调会导致细菌内毒素从肠腔转移到体循环,引发免疫反应和炎症,进而影响大脑功能和行为。
- 迷走神经通信:迷走神经是肠道细菌与大脑联系的主要通讯途径。研究发现,给小鼠口服鼠李糖乳杆菌JB1可以改善抑郁和焦虑样行为,而切除迷走神经则消除了这种效应。
- 免疫激活:酒精使用障碍患者通常表现为慢性低度全身性炎症,血浆中多种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肠道可能是这种炎症反应的重要来源。
酒精引起的肠道菌群变化对整体健康的影响
酒精引起的肠道菌群变化不仅影响消化系统的健康,还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人体的整体健康。
- 免疫系统:肠道菌群的改变会影响免疫功能,增加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
- 代谢系统:酒精会干扰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和代谢紊乱,增加患脂肪肝、肝炎和肝硬化的风险。
- 心理健康:肠道菌群与大脑功能密切相关,酒精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抑郁、焦虑和酒精渴望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保护肠道菌群,健康饮酒?
了解了酒精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我们该如何保护肠道菌群,实现健康饮酒呢?
控制饮酒量:成年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应控制在30克以内,女性20克以内。建议在下午两点后饮酒,避免深夜饮酒。
合理搭配饮食:饮酒时应选择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花生米、毛豆、鸡肉、鸭肉、鲜鱼、瘦肉和蛋类。避免高盐、高脂食物,可适量食用水果和醋制菜肴。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减少压力。避免长期服用抗生素等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的药物。
补充益生菌:适量摄入含益生菌的食品,如酸奶,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益生菌补充剂。
综上所述,酒精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层面的相互作用。适量饮酒可能对肠道菌群和健康有益,但长期大量饮酒则会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合理控制饮酒量,维护肠道菌群的健康,对于预防酒精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