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脚后如何快速恢复?专业指南来了!
崴脚后如何快速恢复?专业指南来了!
脚踝扭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尤其是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中。正确的急救措施和康复训练对于避免长期影响至关重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从急性期的冰敷、加压包扎到后期的功能锻炼和力量训练,帮助你快速恢复并预防再次受伤。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日常生活中不小心扭伤脚踝的人士,都能从中受益。
急性期处理:PRICE原则
在脚踝扭伤后的最初48-72小时内,应遵循PRICE原则进行处理:
保护(Protect)
使用弹性绷带、夹板或专门设计的靴子固定脚踝,避免进一步损伤。根据扭伤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保护方式。
休息(Rest)
避免负重和过度活动,让受伤的脚踝得到充分休息。必要时可使用拐杖辅助行走。
冰敷(Ice)
扭伤后立即进行冰敷,每次15-20分钟,每隔1-2小时重复一次。注意不要直接将冰块放在皮肤上,以免造成冻伤。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敷包,也可以用毛巾包裹冰块。
加压包扎(Compression)
使用弹性绷带对脚踝进行适度加压包扎,以限制肿胀。注意不要包扎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抬高患肢(Elevation)
将受伤的脚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可以在躺下时用枕头垫高脚部。
此外,还需要学会自测是否存在骨折。临床上推荐应用渥太华原则判断是否有踝足部骨折的可能。崴脚后,可先后判断内踝及以上6厘米范围是否存在骨性压痛;外踝及以上6厘米范围是否存在骨性压痛;足舟骨是否存在骨性压痛;第五跖骨基底是否存在骨性压痛;是否能负重步行至少4步。如果按压以上部位有明显的疼痛感,同时不能坚持行走1分钟,则需要高度怀疑是足踝部骨折。在简单地自我判断之后,记得及时到医院遵医嘱拍摄X线片,以排除骨折的可能性。
恢复期训练:循序渐进
康复训练需要根据损伤程度和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一般而言,康复训练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急性期(伤后1-2天)
此时的主要目标是减轻症状,可进行以下训练:
- 肌肉选择性收缩:用力、缓慢、尽可能大范围地活动脚趾,但不能引起踝关节活动。
-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平躺或坐下,伸直腿,绷紧大腿肌肉,持续5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直到大腿感到疲惫。
第二阶段:亚急性期(伤后3天-1周)
此时可以进行一些轻度的运动训练:
- 踝泵训练:躺在床上,进行脚背伸展和勾脚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踝关节活动度。
- 负重训练:站立时,将身体重心在患侧腿和健侧腿之间转移,逐渐增加患腿的负重时间。
- 小腿肌肉拉伸:进行踩台阶练习和微蹲训练,拉伸小腿肌肉,增加踝关节活动度。
- 力量训练: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如抗阻勾脚、抗阻绷脚、抗阻足内翻、抗阻足外翻等,增强脚踝肌肉力量。
第三阶段:慢性期(伤后1-6周)
此时可以进行更高强度的运动训练:
- 本体感觉训练:单脚站立在平衡板或平衡垫上,保持身体平衡,提高脚踝的平衡能力。
- 下肢稳定性训练:进行弓腿压腿等动作,增强下肢整体的稳定性和肌肉力量。
- 满负重侧边训练:进行侧边跨物训练和侧跳训练,增加踝关节灵活性、稳定能力和控制能力。
在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 循序渐进: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和强度。
- 无痛原则:训练过程中如果感到疼痛,应立即停止。
- 持之以恒:坚持进行康复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常见错误处理方式
- 立即进行按摩或使用红花油:这会加重肿胀和出血,应在48小时后才能进行。
- 过早负重行走:这可能导致韧带愈合不良,增加复发风险。
- 忽视康复训练:不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容易导致慢性不稳定和习惯性扭伤。
- 未及时就医:有些看似轻微的扭伤可能伴有骨折或严重韧带损伤,需要专业医生诊断。
康复案例分享
一位33岁的田先生,在一个月前打球时扭伤右侧脚踝。他最初只进行了简单的冰敷和涂抹药水处理,但症状并未缓解。经过详细检查发现,他的髋关节和踝关节灵活性受限,膝关节的髌股关节存在磨损。通过全面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调整距上关节和距下关节、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康复措施,他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个案例说明,踝关节扭伤的处理不能只局限于踝关节,而应当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运用好相邻关节的理论来全面评估和治疗。
记住,脚踝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你的耐心和坚持。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你的脚踝一定会“满血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