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眩晕与心理调节:专家解读病因与应对方案
头晕眩晕与心理调节:专家解读病因与应对方案
头晕眩晕是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耳石症、低血压、颈椎病等。但你可能不知道,头晕眩晕还可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老年病科、康复科主任孙莉教授指出,30%—50%的头晕眩晕疾病与神经心理障碍有关。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常常是这些疾病的诱因之一。
什么是精神性头晕?
头晕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不适症状,主要表现为头重脚轻、视物旋转、闭眼时有倾倒感等,也就是俗话说的“天旋地转”。由于头晕常常出现的没有征兆和带来的不适感,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极大不便,可能造成跌倒、受伤等危险事件,症状严重者,会给患者带来明显的痛苦和社会功能障碍。
近年来,通过心身、精神、眩晕等领域专家的共同研究发现,一种由于各种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精神性头晕,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不容易被识别的头晕——精神性头晕。
精神性头晕又称为心因性头晕、慢性主观性头晕。是由于心理或精神因素导致,以姿势性或视觉性眩晕、空间运动不适等主观慢性恐惧性头晕症状群为表现的疾病。在《精神性头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的调查研究中显示,精神性头晕占门诊头晕患者的1520%,多见于年轻患者,男性的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女性的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
精神性头晕临床表现多样,但是由于对这个疾病认识的不足,临床容易误诊和漏诊。主要表现为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头晕症状,也可同时伴有前庭器官功能障碍或其他系统病变。较为典型的症状有头晕、眩晕、有倾倒感,伴随乏力、恶心、耳鸣等,合并焦虑、抑郁及躯体化症状,包括失眠、疼痛、乏力、心悸、胸闷等。
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性头晕?
精神性头晕的治疗遵循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个体化、多模态的治疗原则。在急性期以安静休息、减少刺激、避免加重症状为主;让患者了解精神心理因素对头晕的影响,消除紧张情绪;详细了解患者的伴随症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等)、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米那普仑等);
心理治疗:研究显示,专业的心理治疗疗效仅次于药物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疗法、正念疗法、接纳与承诺疗法等。
物理治疗:可进行经颅刺激治疗、生物反馈、迷走神经刺激等物理治疗。
前庭康复:是一系列以恢复各种前庭和神经疾病的平衡控制物理治疗的总称,可减少患者60%~80%的前庭症状,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包括习服、凝视稳定、平衡和步态锻炼等。应至少进行3-6个月康复以获得最大收益。
精神性头晕的病因未明,且表现较为多样,给临床识别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研究显示,精神性头晕与心理健康状态息息相关。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愈加激烈,面临的较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在最新的调查中显示,仅有36%的国民认为自己心理健康良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通过关注和了解精神性头晕,提高对精神性头晕的认识和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做到早期识别和干预,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尽可能减少精神性头晕患者的痛苦,帮助患者尽早的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
日常生活中的头晕预防小妙招
预防头晕,平时也要注意一些生活习惯。比如,避免快速起身,特别是在早晨;保持血压血糖平稳;多喝水,保持体内水分平衡;合理饮食,避免过度疲劳、运动过度、睡眠不足和情绪波动。就像保养车子一样,平时多注意,小问题就不容易变成大问题。
头晕眩晕虽然让人烦恼,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就能轻松应对。不管是生活中的小调整,还是专业医生的指导,都能让我们远离头晕的困扰,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