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井和广州:恐龙化石CT扫描的新突破
福井和广州:恐龙化石CT扫描的新突破
2024年,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在恐龙化石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这两家机构分别运用先进的CT扫描技术和激光扫描技术,揭示了恐龙化石中隐藏的奥秘,为古生物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福井:SPring-8助力数字古生物学
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是日本规模最大的地质古生物学专业博物馆,与加拿大、中国同类设施并称世界三大恐龙博物馆。截至2023年3月底,该馆累计入馆人数已超过1300万人次。2024年,该馆与位于兵库县的大型放射光设施SPring-8合作,利用高精度CT扫描技术,对福井盗龙的骨骼生长线进行了非破坏性分析。
研究团队发现,这具福井盗龙化石属于一个约4岁的幼年个体,而福井盗龙等异特龙类的寿命通常被认为在22至28岁左右。这一发现不仅展示了CT扫描技术在古生物学研究中的强大能力,也推动了“数字古生物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
“数字古生物学”通过工业CT扫描仪和计算机图形(CG)等数字工具,实现了对化石内部结构的无损检测。这种技术手段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趋势。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的研究人员表示,与传统的外观特征比较方法相比,数字工具能够提供更精细的结构信息,有助于深入理解恐龙的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
广州:激光扫描揭示异特龙捕猎策略
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合作,利用激光扫描和三维建模技术,对异特龙的前肢运动范围进行了深入研究。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期刊《历史生物学》上。
研究团队聚焦于侏罗纪时代的顶级掠食者——异特龙,对其前肢运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发现,异特龙的肩肘关节屈伸超过70度,指关节最大屈伸可达90度,显示出惊人的灵活性。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理解异特龙的捕猎策略提供了新的线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收藏展示的异特龙标本,昵称为“大卫”,是中国唯一公开展示的异特龙真标本,保存完整度极高,尤其是头骨和腹膜肋的保存状态极为罕见。异特龙生活在1.55亿到1.4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以其强壮的身体和灵活的动作著称,被誉为“侏罗纪霸主”。
新技术引领古生物学研究新方向
无论是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的CT扫描研究,还是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的激光扫描分析,都展示了现代科技在古生物学研究中的巨大潜力。这些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对化石的无损检测,还能提供前所未有的精细结构信息,帮助科学家更深入地理解史前生物的特征和行为。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令人振奋的发现,进一步揭示恐龙时代的奥秘。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人类对地球历史的认知,也为保护和展示珍贵的化石资源提供了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