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智能时代生物识别技术:隐私保护的新趋势与挑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智能时代生物识别技术:隐私保护的新趋势与挑战

引用
中国商务部网站
11
来源
1.
http://policy.mofcom.gov.cn/claw/clawContent.shtml?id=100341
2.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roll/2024-11-22/doc-incwxnsn0641338.shtml
3.
https://www.secrss.com/articles?tag=%E7%94%9F%E7%89%A9%E7%89%B9%E5%BE%81%E8%AF%86%E5%88%AB
4.
https://new.qq.com/rain/a/20240829A09KKF00
5.
https://c.foresightnews.pro/article/detail/59350
6.
https://newsroom.hidglobal.com/zh-hans/hid-2024niananfangqushibaogaoyidongshenfenpingzheng-mfahekechixuxingchengweizhuliuqushi
7.
https://fzzfyjy.cupl.edu.cn/info/1035/16568.htm
8.
https://www.jiqizhixin.com/articles/2024-03-18-17
9.
https://www.asmag.com.cn/news/202403/112918.html
10.
http://www.shandongchangyi.com/news.asp?id=1170&cid=26
11.
https://www.dehenglaw.com/CN/tansuocontent/0008/030729/7.aspx?MID=0902

近日,全球可信身份解决方案提供商HID发布的《2024年安防趋势报告》显示,生物识别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行各业。报告显示,39%的安装商和集成商表示他们的客户正在使用指纹或掌纹识别,30%的客户正在使用面部识别技术。预计在未来五年内,近80%的组织将部署移动身份凭证(移动ID),这表明生物识别技术正迅速成为主流趋势。

然而,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在近日举行的机器之心「智周洞察·可信 AI」线上研讨会上,来自中国信通院、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的专家深入探讨了这一议题。专家们一致认为,如何在技术创新与隐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01

技术创新引领发展

在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分享了生物识别技术的最新进展。NVIDIA解决方案架构与工程总监王淼表示,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识别系统的准确性和效率大幅提升。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能够实现在复杂环境下的高精度识别,而指纹识别技术则通过多模态融合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

上海交通大学郁昱教授指出,新一代生物识别技术正在向多模态、非接触式方向发展。多模态生物识别通过融合多种生物特征(如人脸、指纹、虹膜等),可以有效提升系统的鲁棒性和安全性。而非接触式识别技术则在提高用户体验的同时,减少了卫生隐患。

02

隐私保护挑战重重

尽管技术不断进步,但隐私保护问题仍不容忽视。中国信通院云大所石霖主任指出,生物识别数据具有高度敏感性,一旦泄露将对个人隐私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目前,数据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 数据采集环节:未经用户同意的非法采集时有发生
  2. 数据传输过程:缺乏有效加密手段可能导致数据被截取
  3. 数据存储阶段:集中式存储方式存在单点故障风险

此外,法律与监管滞后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虽然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和《生物安全法》,但针对生物识别技术的专门法规仍显不足,行业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导致企业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明确指引。

03

创新驱动隐私保护

面对挑战,技术创新成为破解隐私保护难题的关键。专家们介绍了几种前沿技术方案:

  • 联邦学习:通过在设备端进行模型训练,避免原始数据上传,从而保护用户隐私
  • 差分隐私:在数据中添加随机噪声,使得攻击者无法从结果中推断出个体信息
  • 同态加密:允许在加密数据上直接进行计算,无需解密即可获得有效结果

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的隐私保护目标提供了可能。

04

政策法规逐步完善

在政策层面,我国正逐步构建完善的生物识别技术监管体系。《生物安全法》的修订进一步强化了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安全管理。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地方性法规,如《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对生物识别数据的使用做出了详细规定。

专家建议,未来应加快制定专门的生物识别技术管理条例,明确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和共享的具体规范,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为行业发展提供清晰的法律框架。

05

未来展望

HID报告预测,未来三到五年内,35%的终端用户将测试或实施人工智能功能,其中15%的用户已经在使用人工智能生物识别技术。这表明,生物识别技术与AI的深度融合将成为重要趋势。

同时,随着隐私保护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法规体系的完善,生物识别技术有望在确保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实现更广泛的应用。专家们普遍认为,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建设双管齐下,可以有效应对当前面临的隐私保护挑战,推动生物识别技术健康、可持续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