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与二里头遗址:河南历史探秘之旅
仰韶文化与二里头遗址:河南历史探秘之旅
在河南博物院的展厅里,两件国宝级文物静静地诉说着中原大地的古老文明。一件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壶”的仰韶文化彩陶双连壶,另一件则是被称为“中国龙”的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这两件文物不仅是河南历史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
仰韶文化的艺术瑰宝
彩陶双连壶出土于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遗址,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院。它高20厘米,由大小形制基本相同的两个壶体并列连接而成,通过一个圆孔将两壶腹部相连相通。其特别之处在于,用黑彩绘制粗平行横线纹,横线纹中间以数组三条短竖纹装饰,一壶为垂直短竖纹,一壶为倾斜短竖纹,线条简单流畅,既对立又统一,让单调的几何纹富有变化和韵律感。
关于左右两边所绘纹饰的不同,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原馆长李昌韬表示,壶身的短竖线的直线与斜线,代表了不同的氏族和部落,也是一种友好的象征,两个氏族部落发生矛盾,后经第三方调解和好后,用此壶饮酒,冰释前嫌。
由此,对于彩陶双连壶的用途,专家学者的观点是,该壶是具有礼仪用途的酒器,主要是部落间结盟或者重大礼仪活动时,双方部落首领共饮之物,有着平等、友好、团结、联合的寓意。炎黄二帝曾约在具茨山下举行结盟仪式,拿起酒壶共饮杯中酒,两人化干戈为玉帛,两大部落并最终融合成华夏部落,彩陶双连壶也成为炎黄时代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二里头遗址的龙腾盛世
2002年,绿松石龙形器出土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3号宫殿南院的一座高等级贵族墓葬中。龙形器出土时位于墓主人身体由肩部至髋骨处,头朝西北,尾向东南。龙身长64.5厘米,距尾部约4厘米处有一镶嵌绿松石条带与龙身垂直,整体器物超过70厘米。龙形器由2000余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用黏合剂固定在一个长条形的托座上(已腐朽)。巨头蜷尾,龙身曲伏,龙身中段有一饰有凸弦纹的铜铃,铃内有玉质铃舌。
“龙旂(旗)阳阳,和铃央央”,《诗经》中关于祭祀场景的描写,与绿松石龙形器、铜铃共存的情况颇为契合,引发学者对这件器物用途的比较和猜想。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副主任杨硕介绍,龙在中国古代既是整个民族膜拜的神灵,也是帝王的象征,有专家推测绿松石龙形器是作为权杖的龙牌,或为被后世称作“瑞圭”的礼器;也有观点认为这位墓主人有可能是夏王朝负责祭祀图腾神物的御龙氏,以绿松石龙形器为形象的龙旗和铜铃的固定搭配,应是祭祀场合中使用的仪仗器具。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早期一件名为“何尊”的青铜器上,其铭文将包括偃师在内的洛阳平原称为“中国”,意为“天下之中”。
距今3800年前后,以偃师二里头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核心文化和广域王权国家。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开展,结合文献记载、碳14测年,天文学推算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二里头文化主体为夏文化的观点已被多数人所接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海涛介绍,二里头核心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由之前满天星斗、多元并存的邦国时代,进入以中原地区主导、一体化发展的王国时代,拉开了夏商周礼乐文明、王朝文明的序幕,具有划时代意义。
龙图腾崇拜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自新石器时代至今一脉相承。 “二里头遗址的龙文化继承了中原龙山时代的龙文化并有了新的发展,对之后的商文化有重要影响,夏代龙文化在中国龙文化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是龙图腾崇拜最为重要的源头之一”, 杨硕说。
绿松石龙形器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巨大的龙头以三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绿松石质蒜头状鼻端硕大醒目,眼眶中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龙身由多个菱形单元拼接构成长条形身体,龙脊中线处两侧的饰片进行了倒角处理,形成棱角分明的脊背线条。每一片饰片均经过精细打磨,大小2-9毫米不等,厚度仅1毫米左右,像鳞片一样连续分布于全身。
出于研究展示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对绿松石龙形器进行了1:1的仿制。“复制过程让我们认识到,它经历了精密的前期设计和漫长的制作过程,纹饰组合方式和拼接方式显示出二里头先民高雅的审美水准”,参与文物科研复制工作的该所原文物保护中心实验室考古部技术人员周琪回忆起当年工作时感叹不已。
如今,这件高精度的绿松石龙形器复制品摆放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重要展位,向游客展示它的风彩。
文化传承的现代演绎
为了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更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河南博物院采用了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在仰韶文化展区,游客可以通过裸眼3D技术,直观感受彩陶双连壶的立体结构;通过全息投影,欣赏仰韶时期先民的生活场景;通过VR场景再现,亲身体验制作彩陶的过程。
2024年9月,位于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文化博物馆经过一年多的闭馆升级后重新开馆。馆内展出小口尖底瓶等超过600件仰韶时期的典型文物,并升级了裸眼3D、全息投影、VR场景再现等数字化展示设备,为参观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博物馆还将在原有文物的基础上陆续增加玉钺、平行线纹彩陶罐等考古发掘新成果。
此外,开馆仪式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了仰韶村遗址古人面貌复原最新成果。在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工作的基础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公安部鉴定中心、河南省公安鉴定中心等单位复原了仰韶村遗址仰韶古人和龙山古人面貌各一例,分别为距今约5600年的40岁左右的仰韶男性古人以及距今约4000年的50岁左右的龙山古人。两例复原成果被制作成塑像,将留在仰韶文化博物院展出。
这些创新性的展示方式,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也让参观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与文化的魅力。
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仰韶文化和二里头遗址,作为河南历史文化的两大瑰宝,见证了中华文明从萌芽到发展的历程。从仰韶文化的彩陶艺术,到二里头遗址的龙腾盛世,再到现代科技手段的创新展示,这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旅,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不仅是研究古代文明的宝贵资料,更是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让我们一起走进河南,感受这片土地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