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后的城市:从灾难应对到社区韧性建设
暴雨后的城市:从灾难应对到社区韧性建设
暴雨过后,城市往往陷入一片狼藉:道路积水、交通瘫痪、电力中断、通信受阻……这些场景不仅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更可能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如何提升城市暴雨灾害应对能力,成为全球城市治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国气象局“五个强化”:提升城市暴雨防范应对能力
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降水事件,中国气象局提出“五个强化”要求,以提升城市极端暴雨防范应对能力。这五个方面包括:
强化组织领导:将城市极端暴雨防范应对作为气象部门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逐级落实防汛责任。
强化业务基础:提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研发多源综合观测融合产品,推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强化影响评估:支撑极端暴雨提前防范,建立分行业、分灾种的气象灾害致灾阈值指标体系,提供精准化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服务。
强化应急联动:发挥气象预警先导作用,推动建立基于重大气象灾害红色预警信号的自动停工停业停课机制。
强化科普宣传:引导社会公众科学应对,普及城市极端暴雨发生机理和科学防御知识,提高全社会灾害应对意识和能力。
构建韧性社区:打通城市安全治理“最后一公里”
社区作为城市安全风险和应急处置工作的最前沿,是社会安全防范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当前我国社区普遍存在安全应急能力相对薄弱、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欠缺等问题。
为提升社区韧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构建多元协同的应急管理体系:创新打造“多网合一”的应急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定期开展灾害风险排查和社区演练。
强化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制定针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机制,增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推进区域化联动治理:建立社区、街道、区级联动的组织指挥体系,注重强化社区减灾救援队伍建设,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应对。
推进数智化技术赋能:整合数字化平台和城市大脑技术,提高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资源调配效率,通过数据集成和智能控制提升自动化和响应速度。
国际经验:韧性城市建设的先行者
在全球范围内,一些城市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新加坡: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2006年启动的“ABC水计划”已实施30多个项目,目标是在2030年前完成全部项目。该计划将水库池塘、排水河道、湿地洼地等与城市生活紧密结合,实现整体性水资源管理。
法国巴黎:通过应急演习应对极端高温天气。巴黎于2017年通过韧性城市建设战略,明确应对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河流洪水等挑战。2022年更新的韧性战略报告更加强调社会团体和公民的参与,如建设“绿洲校园”、发展“巴黎志愿者”网络等。
荷兰鹿特丹:通过特色项目提升城市“水韧性”。鹿特丹推出“绿色屋顶”建设、水广场建设等项目,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80万平方米的多功能屋顶绿化。同时,鹿特丹还利用地理空间数据,为气候适应措施提供信息和依据,引导投资进入最需要气候适应措施的地区。
未来展望: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城市暴雨灾害应对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一方面,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提升城市韧性。
暴雨后的城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区、企业和市民共同努力。通过不断完善灾害应对机制,提升社区韧性,我们才能建设更加安全、宜居的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