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塑“鸿儒”,“90后”院士何以感动中国?
时代塑“鸿儒”,“90后”院士何以感动中国?
在航空科技领域,风洞被誉为“飞行器的摇篮”,是航空航天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中国科学院院士俞鸿儒,这位96岁的科学家,用50年的科研生涯,为我国风洞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独特道路。
作为地面上的“天空”,飞行器的“摇篮”,风洞见证着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神舟系列飞船等国之重器的诞生与成长。JF-12高超声速复现风洞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这是用于航空航天等试验的大型科学装置,技术水平在国际上遥遥领先。这一装置所运用“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技术”的理论奠基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力学家俞鸿儒。
俞老今年96岁,潜心研究风洞技术已经50年。如今,俞老依然提携后辈,他的智慧与谦逊,也点亮了无数新星。致敬俞鸿儒院士,他的付出与奉献,将永远照耀在科学的高峰上。
实验室发生爆炸,他却受到表扬
1928年,俞鸿儒在江西省广丰县出生。28岁那年,他考入中科院力学研究所,跟随导师郭永怀,从事激波风洞的建造。风洞被称作“飞行器的摇篮”,能人工产生可控制气流,模拟飞行器在空中飞行的复杂状态,从而发现设计缺陷并改进。
1958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激波管组,年仅30岁的俞鸿儒担任组长。当时的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电力短缺,无法效仿国外风洞的发展路线。俞鸿儒选择了更加省钱的氢氧燃烧驱动方式,但这种方式极易发生爆炸,危险程度非常高。
“有一次把一个房子都炸掉了,爆炸后,钱学森先生、郭永怀先生首先就提出表扬。”俞鸿儒回忆说。钱学森、郭永怀考虑的是,房子炸掉了可以再盖,但不弄清楚爆炸原因,就不能更好预防。“只要人不受伤,在失败中摸索出经验,发生意外了我们担着。”在前辈的鼓励支持下,在一次次的试错和复盘后,俞鸿儒带领团队终于为我国风洞研究“炸”出了一条新路。
1958年8月,激波风洞的核心部件——我国第一代激波管研制成功。1969年,我国第一座大型高超声速风洞JF-8激波风洞建成,其性能堪比国际大型激波风洞,造价却极其低廉,仅花费8万元加工费。JF-8激波风洞为各种重点型号的飞行器试验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参加过2019年国庆阅兵的东风-5弹道导弹也曾在这里进行过测试。
当记者采访时问他,看到东风-5弹道导弹经过天安门广场主席台时内心是什么感受?俞鸿儒说:“我们帮了一点忙,主要工作还是人家做的。”
“没人反对,可能是平庸的工作”
20世纪80年代,为了开展高超声速飞行试验,发达国家纷纷筹建大型自由活塞驱动高焓激波风洞。俞鸿儒却颠覆性地提出用爆轰驱动的方式产生高焓实验气流。
爆轰驱动的危险性极高,这个想法遭到了一致反对,但俞鸿儒却说:“我不怕反对,没人反对,可能是平庸的工作。”他没有放弃,继续心无旁骛地搞研究。
1988年,俞鸿儒在德国完成爆轰驱动的原理性实验,回国后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爆轰驱动方法。1998年,俞鸿儒终于领导建成了国际上第一座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JF-10。
“国家的科学事业需要我们来做铺路石”
这是导师郭永怀对俞鸿儒的教导,俞鸿儒也像当年的导师一样,成为下一代年轻人的引路人。
在他的指导下,2012年,我国建成了国际首座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的超大型激波风洞JF-12,实现了从“模拟”到“复现”的跨越,为我国航空航天重大任务研制提供了关键支撑。
当JF-12风洞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时,俞鸿儒却坚持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最后一位。“工作要一代一代接下去,年轻人做完有成就感,有威望和威信,工作就好开展了。人的时间有限,谁也不能干一辈子,这个工作没人接手可不行。”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