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国书法的起源故事
甲骨文:中国书法的起源故事
甲骨文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记录了商朝时期的占卜和祭祀活动,是汉字书写艺术的起点。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小篆,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还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了解甲骨文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及其独特魅力。
甲骨文的定义与特点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字、殷墟文字、甲骨卜辞,为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成熟文字。商代文字上承原始刻符号,下启西周文字,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成熟的今文字或说楷书即由商代文字渐渐演变而来。除了甲骨文,商代文字也包括商代金文,是通常比甲骨文更正式的书体。
甲骨文的发现,促进了各国学者对中国上古史和古文字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并开创了一门崭新学科—甲骨学。2006年时,有考古学者、古文学者指出,陶文及贾湖契刻符号可与甲骨文同争中国及大东亚文化圈之最早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过程
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充满了偶然性。一般认为,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安阳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国都遗址“殷墟”的所在,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十万块。此外,在河南其他地方也有例如狩猎旅行、献祭、战争或其他事件的记录。这些甲骨文年代被确定为从商晚期武丁在位开始(约前1250-前1200年)延续到春秋 。
甲骨文的发现过程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源于刘鹗的记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河南出土龟版之后,被山东潍县古董商人范寿轩、范维卿等人收购,并运至北京售卖。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素来喜好收集古物,通晓金石文字,从古董商手中高价收购了这批甲骨。
另一种说法与中药“龙骨”有关。龙骨一般是指远古动物的骨骼化石,中医认为其可以入药,有治疗咳逆、泻痢、便血的作用。后来,甲骨代替龙骨,用于药用,安阳一带有人甚至世代以此为业。在这一过程中,甲骨文资料受到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光绪二十五年,王懿荣染疾服药,偶然在中药中的龙骨上发现了古文字。
甲骨文的重要性
甲骨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文化的重要资料,还对后续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甲骨文作为一种发展得非常成熟的文字系统,已经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等“六书”造字方法,既有大量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其中“四书”占比为:象形字占43.53%,指示字占6.19%,会意字占36.54%,形声字占13.75%。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这些文字和我们使用的现代汉字,虽然在外形上有不小差别,但从构字方法来看,基本上是一致的。
甲骨文内容,除了主要的占卜刻辞外,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占卜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信史资料。
甲骨文的演变与影响
甲骨文与后续的金文、小篆等书法字体有着密切的联系。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通常比甲骨文更正式,而小篆则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标准字体。这些字体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商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字演变和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线索。通过对比甲骨文与现代汉字的异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以及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甲骨文的现代研究与应用
在现代,甲骨文的研究仍在继续。2024年,华中科技大学白翔教授团队与华南理工金文教授、安阳师范学院刘永革教授团队合作,利用扩散模型破译甲骨文的研究成果获得ACL 2024会议最佳论文奖。该研究通过图像生成技术,将甲骨文文字图像转化为现代汉字图像,为破译未识别的甲骨文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方法。
甲骨文作为中国书法的起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记录了商朝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还为后续的书法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研究甲骨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以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