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搭载BB84协议实现量子密钥分发:移动量子网络新突破
无人机搭载BB84协议实现量子密钥分发:移动量子网络新突破
2024年11月,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机构联合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首次基于无人机实现了量子密钥分发(QKD),这是量子通信领域的重要突破。这一进展不仅展示了BB84协议在移动量子网络中的实际应用,也为未来构建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奠定了重要基础。
BB84协议:量子通信的安全基石
BB84协议由Charles Bennett和Gilles Brassard于1984年提出,是世界上首个量子密码学协议。它基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能够实现理论上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分发。BB84协议的安全性主要依赖于三个量子力学原理:
不确定性原理:无法同时精确测量一个量子系统的所有属性,任何窃听行为都会改变量子态,从而被合法用户察觉。
测量塌缩原理:量子态在被测量时会立即塌缩到一个确定的值,这防止了窃听者通过测量获取信息的可能性。
不可克隆原理:未知的量子态无法被精确复制,这意味着即使窃听者截获了量子信息,也无法复制出完全相同的量子态。
无人机搭载BB84:移动量子通信的新突破
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团队开发了一套紧凑且保持偏振的采集、指向和跟踪系统,以及QKD模块,并将其装载在起飞重量为30千克的自制八旋翼无人机上。实验中使用偏振编码的诱偏态BB84协议,在200米的距离内实现了8.48kHz的平均密钥速率。
这一突破的关键在于解决了多个技术难题:
- 系统紧凑性:整个QKD发射模块尺寸仅为179×179×60mm³,重量1.5kg。
- 高效量子链路:开发了独特的初始采集方案,实现了无人机在飞行中的自动粗略指向。
- 偏振控制:解决了无人机运动时量子态偏振变化的问题。
BB84协议的实际应用:从理论到工程
在实际应用中,BB84协议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后处理过程,才能生成最终的安全密钥。以偏振态BB84协议为例,整个过程包括:
- 量子态制备与传输:Alice将真随机数调制到四个量子态之一,通过量子信道发送给Bob。
- 测量与筛选:Bob随机选择测量基进行测量,双方通过经典信道对比调制基和测量基,保留一致的部分。
- 误码纠正:通过公开的奇偶性检查,纠正传输过程中的错误。
- 隐私放大:从协商密钥中提取完全保密的最终密钥。
BB84 vs CV-QKD:两种技术路线的比较
与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CV-QKD)相比,BB84协议属于离散变量量子密钥分发(DV-QKD)。两者各有优劣:
- BB84协议:基于单光子技术,安全性高,适合长距离通信,但密钥生成速率相对较低(1kbps@15dB)。
- CV-QKD:使用相干态激光,密钥率高(可达1Mbps@10dB),与现有光纤网络兼容性好,但对环境干扰更敏感。
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BB84协议有望在更多场景中得到应用,特别是在需要高安全性的领域,如金融交易、政务通信和军事指挥等。同时,通过与CV-QKD等其他技术的融合,可以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量子通信网络,为未来的信息化社会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这一系列突破表明,量子通信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BB84协议作为其核心,将继续在保障信息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