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推荐:马铃薯病虫害防治全程指南
专家推荐:马铃薯病虫害防治全程指南
2024年,全国农技中心预测马铃薯病虫害总体呈中等发生态势,其中晚疫病在多个产区局部流行风险高。为有效控制病虫害,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全国农技中心制定并发布了详细的防控技术方案。
播种期:打好预防基础
播种期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主要措施包括:
轮作倒茬:与玉米、小麦等非茄科作物轮作,可有效防治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
选用优质种薯:优先选择抗病品种和脱毒种薯,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发生。
种薯处理:使用咯菌腈、氟环·咯菌腈等药剂拌种,或选用春雷霉素、白僵菌等生物制剂与甲基硫菌灵混合拌种。
沟施药剂:对土传病害重发田块,沟施嘧菌酯或噻呋酰胺;地下害虫可用辛硫磷颗粒剂沟施。
苗期:重点防治晚疫病和地下害虫
苗期主要防治晚疫病和地下害虫,根据监测预警信息,及时喷施保护性药剂如苦参碱、代森锰锌等。对于地下害虫,可采用灯光诱杀或性信息素诱捕等物理防治方法。
块茎形成期:综合防治关键期
此阶段重点防治晚疫病、疮痂病、蚜虫等。晚疫病可选用代森锰锌、氟啶胺等保护性杀菌剂;疮痂病严重的地块可用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剂滴灌;二十八星瓢虫可在卵孵化盛期至三龄幼虫分散前喷施高效氯氟氰菊酯。
块茎膨大期:病虫害高发期
此阶段重点防治晚疫病、早疫病、二十八星瓢虫等。晚疫病防治要依据田间监测预警结果,选择内吸治疗剂和保护剂同时使用。早疫病可选用苯甲·丙环唑等药剂防治。马铃薯块茎蛾可采用食诱、性诱、灯光诱杀等方法。
收获至贮藏期:防止二次感染
收获前7天左右进行杀秧处理,喷施烯酰吗啉等杀菌剂,防止土壤表面及残秧上的病菌侵染受伤薯块。种薯田还应加喷1次吡虫啉防治蚜虫,避免种薯感染病毒。
综合防治策略
监测预警:密切关注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科学用药:优先选用生物农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注意轮换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
生态调控:通过轮作倒茬、合理密植等农业措施,改善田间小气候,抑制病虫害发生。
专业化防治: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提高防控效果。
通过以上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马铃薯病虫害,确保马铃薯生产安全,实现稳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