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医生:从作息习惯入手,缓解家庭压力
同济医生:从作息习惯入手,缓解家庭压力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睡眠障碍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据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陆峥教授介绍,有50%-60%的人受到睡眠障碍的影响,这不仅影响个人健康,还可能引发家庭压力。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陈发展则指出,家庭系统的健康与个体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而良好的作息习惯是缓解家庭压力的重要途径。
良好作息与家庭心理健康
陈发展副主任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往往源于家庭关系的失调。他指出,相比20年前,如今孩子的青春期提前了1-2岁,但结束得却偏晚,这意味着孩子们的青春期延长了。如果家庭系统无法适应这种变化,最先出现症状的往往是孩子。
陈发展强调,要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仅仅干预患儿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调整整个家庭关系。他举例说,有的孩子在家不愿上学,这可能是家庭系统出现问题的信号。通过家庭治疗,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睡眠障碍的表现与危害
陆峥教授指出,睡眠障碍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中最常见的是失眠症。失眠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 入睡困难:需要超过30分钟才能入睡,甚至需要几个小时
- 早醒:在凌晨两三点醒来后无法再次入睡
- 多梦易醒:深度睡眠时间短,白天感到困乏、注意力不集中
睡眠障碍不仅影响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还可能引发多种健康问题。陆峥教授强调,睡眠问题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也会影响躯体健康,如加重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改善睡眠与缓解家庭压力的建议
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国家卫健委建议,成年人每晚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可以使用舒适的床上用品,创造一个有利于睡眠的环境。
调整饮食习惯:避免在睡前摄入咖啡因和大量食物。可以适量饮用温牛奶或食用一些助眠食物,如香蕉、燕麦等。
增加体育锻炼:适度的运动可以帮助改善睡眠质量。但要注意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
学会放松身心:可以尝试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帮助缓解压力,更容易入睡。
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家庭成员应共同关注彼此的睡眠状况,相互理解和支持。如果发现睡眠问题,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避免过度工作导致的睡眠不足。学会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关注心理健康:如果睡眠问题持续存在,可能是心理健康问题的信号。及时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些方法,不仅能改善睡眠质量,还能增强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与理解,从而缓解家庭压力。正如陈发展副主任医师所说:“不必纠结和执着于改变生命的底色,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在底色之上添上自己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