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石堨:活着的传统村落博物馆
婺源石堨:活着的传统村落博物馆
2024年9月,婺源石堨成功入选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一消息不仅让婺源人倍感自豪,也让这座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水利工程再次走进公众视野。
千年水利工程的智慧结晶
婺源石堨,作为古徽州地区特有的水利工程,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据统计,全县现存石堨2052座,其中民国以前修建的占57.6%。这些石堨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科学规划水资源分配,展现了古人卓越的治水智慧。
石堨的选址十分讲究,多位于河道的喇叭口(上游宽下游窄)。在设计上,婺源古人遵循“深淘滩、低作堨,宽砌底、斜结面”的思路,采用条石、块石等当地材料,通过交错布置和人工夯实,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这种设计既能有效传递水压力,又便于就地取材,体现了环保理念。
创新保护模式让古村落焕发新生
面对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婺源县创新实施“景村”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将党员设在每一栋古民居、每一座古桥等关键位置,设立200余个传统村落保护“微岗位”。同时,该县聘请高校专家学者担任传统村落“驻村专家”,为30个中国传统村落提供技术支持。
活态传承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婺源石堨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生态系统。它与传统村落、古建筑、古街、古道等文化遗存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乡村景观。据统计,2023年,婺源30个中国传统村落所属的行政村中,24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20万元,传统村落与绿水青山相融而行,一幅“流金淌银”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如今的婺源石堨,不仅是农业灌溉的重要设施,更成为了乡村旅游的亮点。通过引进“高人”、引来“新人”,带动传统村落原住居民、旅游创客10.3万余人吃上“文物饭”“景观饭”,让占全县总人口近30%的村民分享到传统村落“两山”转化红利。
婺源石堨,这座活着的传统村落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生态价值,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辉煌成就,也为我们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