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明解析:央企降薪背后的市场化改革
朱昌明解析:央企降薪背后的市场化改革
近期,央企降薪的话题引发广泛关注。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朱昌明指出,央企降薪并非因为没钱,而是由于工资总额被卡死,旨在推动市场化改革。这一改革不仅涉及严格的考核机制,还强调对创新、科技类人才的重视,通过股权、跟投等手段增加国资对核心人才的吸引力。
朱昌明长期为央国企提供改革咨询服务,他认为,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新形势,创投基金作为市场化运作的组合式投资方式,可以有效分散风险和高效率运作,是更加有效推进国有资本“三个集中”的关键。
央企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
2024年,央企全年研发经费投入1.1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2.7万亿元,占投资总额的比重超过40%。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央企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领域的巨大投入。
在科技创新方面,央企取得了显著成果。嫦娥六号带回世界首份月背样品,深中通道创下10项“世界之最”,时速400公里CR450动车组样车亮相……这些创新成果彰显了央企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
改革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表示,2025年,国资央企将重点抓好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推进高效率成果转化、建设高水平创新生态三方面具体工作。同时,将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推动中央企业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在改革措施方面,国务院国资委通过动态优化企业主责主业、给予考核加分奖励等方式,鼓励企业服务宏观调控、承担战略任务、放大社会价值。针对承担科技攻关、产业升级、战略投资任务较重的企业,探索实施差异化管理。目前,98%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子企业建立了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制度,中央企业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比例超过6%。
市值管理提升投资价值
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中央企业要从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管理、投资者回报、股票回购增持等六方面改进和加强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
具体措施包括:支持控股上市公司围绕提高主业竞争优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实施并购重组;指导控股上市公司从完善公司治理、规范实施股权激励等方面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督促控股上市公司全面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完善ESG管理体系;指导控股上市公司多途径多形式强化投资者沟通;引导控股上市公司牢固树立投资者回报意识,增加现金分红频次、优化现金分红节奏、提高现金分红比例;推动中央企业和控股上市公司建立常态化股票回购增持机制,规范减持行为,积极解决控股上市公司长期破净问题。
改革成效显著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通过改革,不仅进一步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整体功能,激活了国企发展潜能,还提升了国有资产的监管效能。国务院国资委积极推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出台了25个行业的针对性考核实施方案,2024年度对中央企业的考核指标中,个性化指标占比达77%,导向更鲜明,激励更精准。
202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预计将在强化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提升国资监管效能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结语
央企降薪背后的市场化改革,体现了国家推动央企高质量发展的决心。通过优化考核机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措施,央企正在向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迈进。这一改革不仅有利于提升央企的核心竞争力,也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