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降薪潮:从高管到基层,谁该降薪?
央企降薪潮:从高管到基层,谁该降薪?
2025年2月起,27家金融央企将实施新一轮降薪政策。根据最新消息,金融央企集团员工年薪将限制在100万元以内,二级子公司为299万元,三级子公司为370万元。这一政策的出台,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央企高管薪酬现状
从国资委公布的2023年度央企负责人薪酬信息来看,97家央企“一把手”的应付年薪平均为77.7万元,税前报酬总额平均约为102万元。其中,金融行业的高管薪酬最高,工商银行董事长的年薪约为155万元,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董事长的年薪也分别达到150万元和145万元。
员工与公众的降薪呼声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央企普通员工的薪资也受到了影响。有报道称,部分央企已经暂停发放绩效奖金,甚至有企业降薪幅度高达30%。面对这一情况,许多员工质疑:为什么管理层的高薪没有同步下调?
以公募基金行业为例,当“退薪”政策开始实施时,市场反应强烈。有消息称,某央企下属公募基金已经开始执行退薪方案,要求2022年起年收入超过300万元的高管和基金经理退还超额部分。这一消息引发热议,不少投资者和从业者对高薪管理层的薪酬水平表示质疑。
全球经济形势下的降薪潮
事实上,央企降薪并非孤立事件。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采取降薪措施以应对挑战。以券商行业为例,2024年初,多家券商开始降薪裁员。据报道,有券商资管部门裁员十分之一,研究所则砍掉了研究员月薪的三分之一。中小券商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部分机构通过调整退休待遇规则来维护“个人利益”,引发机构治理矛盾。
央企降薪政策的复杂性
值得注意的是,央企降薪政策的实施并非“一刀切”。在某些情况下,央企子公司的待遇反而优于母公司。以运营商行业为例,有员工反映,子公司依托母公司的资源和市场地位,专注于为集团及其省分公司提供服务,这使得它们在盈利压力上相对较小,待遇反而更好。
这一现象反映出央企降薪政策的复杂性。在推进降薪的过程中,如何平衡不同层级、不同岗位员工的利益,如何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结语
央企降薪政策的出台,反映了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控制成本、提高效率的现实需求。然而,如何在降薪过程中平衡各方利益,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仍然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和探讨的话题。随着政策的逐步推进,我们期待看到更加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的建立,为央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