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岳王庙:岳飞气节精神的永恒丰碑
杭州岳王庙:岳飞气节精神的永恒丰碑
杭州岳王庙,这座承载着中华民族忠勇精神的纪念地,静静地矗立在西湖西北角的栖霞岭南麓。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的岳王庙,历经元、明、清、民国的沧桑变迁,见证了无数朝代的兴衰更迭。如今,这座占地23.5亩的庙宇,以其庄严肃穆的建筑布局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瞻仰者。
走进岳王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重檐歇山顶的正门,正中悬挂着“岳王庙”三字竖匾,两侧石柱上的楹联“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正是出自岳飞那首脍炙人口的《满江红》。门厅两侧的殷红色八字墙,仿佛在诉说着这位民族英雄的传奇人生。
穿过门厅,天井两侧古木参天,浓荫蔽日。通道尽头的忠烈祠(大殿)是岳王庙的主体建筑,重檐歇山顶带前后廊式的设计,显得格外庄重。大殿正面悬挂的“心昭天日”匾额,是1979年岳飞庙重修时叶剑英元帅题写的,源自岳飞生前所叹“天日昭昭”。大殿中央的岳飞塑像,身着紫色蟒袍,臂露金甲,尽显武将威严。塑像前的“还我河山”匾额,据传为岳飞手迹,左右两侧的“碧血丹心”与“浩气长存”横匾,更是对岳飞精神的最好诠释。
大殿墙壁上,八幅大型壁画生动展现了岳飞的生平故事。从年少时的勤奋好学到后来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兵,从“精忠报国”的誓言到“莫须有”的冤案,每一幅画都在诉说着这位民族英雄的传奇人生。大殿前两侧的庑殿,东庑奉祀岳飞部将张宪,西庑奉祀岳飞大将牛皋,仿佛在守护着他们的主帅。
忠烈祠西面的启忠祠,原奉祀岳飞父母,现辟为岳飞纪念馆,通过图片、文字、绘画、书法等形式,全面介绍了岳飞的生平和抗金史迹。东庑奉祀岳飞五子,西庑奉祀五媳及女儿银瓶,展现了岳飞家族的忠烈传统。
墓园区是岳王庙最具震撼力的部分。墓园入口处的精忠柏亭,内有八段枯柏,相传这棵柏树原在大理寺风波亭边,岳飞遇害后便枯死,后移放于此。墓道前方照壁上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出自明代人洪珠之手,纠正了民间“精忠报国”的说法。照壁前南北两厢的碑廊,陈列着历代石碑125块,其中北廊刻有岳飞的画像和手迹,如《送紫岩张先生北伐》、《满江红》词、《前、后出师表》及奏稿、书札等,南廊则是后人凭吊岳飞墓的诗词、祭文和重修墓的碑记。
穿过精忠桥,便是墓阙。墓阙下四个铁铸人像,反剪双手,面墓而跪,正是陷害岳飞的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四人。墓阙门框上的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道出了千年来人们对忠奸的评判。岳飞墓坐西朝东,以石块围砌,墓碑刻“宋岳鄂王墓”,左侧是岳云墓,墓碑上刻“宋继忠侯岳云墓”。
岳飞,这位南宋抗金名将,以“尽忠报国”为人生圭臬,一生坚持抗金,最终却在秦桧等人的阴谋下,以“莫须有”的罪名惨遭杀害。他的《满江红》词,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愤慨,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他的一生,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气节精神。正如叶剑英元帅所题“心昭天日”,岳飞的忠魂和气节,将永远照耀着中华民族的史册。
每年的岳飞诞辰纪念日,各地岳氏后裔、市民代表都会齐聚杭州岳王庙,以“春秋岳王祭”仪制共缅英烈忠魂。庙内还会举办“寻访岳园”“寻踪岳庙”“寻宝宋韵”等体验活动,让人们在沉浸式参与中感受岳飞精神。岳飞的气节故事,不仅在史书中流传,在民间更是广为传颂,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杭州岳王庙,这座见证了中华民族忠勇精神的纪念地,以其独特的建筑布局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了人们缅怀岳飞、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民族英雄的传奇人生,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气节精神。岳飞的忠魂和气节,将永远照耀着中华民族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