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范成大笔下的农耕文化:从诗句到精神传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范成大笔下的农耕文化:从诗句到精神传承

引用
百度
10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9B%E6%97%B6%E7%94%B0%E5%9B%AD%E6%9D%82%E5%85%B4%E5%85%AD%E5%8D%81%E9%A6%96/24369569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9B%E6%99%82%E7%94%B0%E5%9C%92%E9%9B%9C%E8%88%88%E5%85%AD%E5%8D%81%E9%A6%96/24369569
3.
https://new.qq.com/rain/a/20240525A06HHB00
4.
https://news.cctv.com/2025/01/28/ARTI1RIxGufweWSl3e9v7Y0s250128.shtml
5.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4-08/18/nw.D110000renmrb_20240818_1-07.htm
6.
https://www.fujian.gov.cn/zwgk/ztzl/sxzygwzxsgzx/sdjj/wvjj/202403/t20240314_6414100.htm
7.
https://www.wnsrdcgw.com/info/1511/40481.htm
8.
http://www.lubanyouke.com/17899.html
9.
https://www.ruiwen.com/wenxue/gushi/217941.html
10.
https://m.sbkk8.com/gudai/tangshi/gushishangxi/231610.html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的诗句,生动描绘了古代农村的劳动场景和生活情趣。

范成大,这位南宋著名的田园诗人,在退居家乡后,用六十首诗作,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生动的田园生活画卷。其中,《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以其平实的语言和细腻的观察,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忙碌与和谐。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句诗通过昼夜对比,刻画了农民从早到晚的劳碌身影。耘田,是在田间除草;绩麻,是把麻搓成线。这两项农活,一在白天,一在夜晚,展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而“各当家”三个字,则表明村中年轻人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共同维系家庭和农田的正常运转。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句诗则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另一面——情趣。孩子们虽然还不懂得耕织,却也在桑树荫下模仿大人的样子学着种瓜。这种场景,既体现了农村生活的和谐与温馨,也展现了劳动技能的代际传承。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农村生活的忙碌与秩序,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精髓。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含了农业生产技术,更凝结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在古代中国,农业是立国之本。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培养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智慧。正如诗中所写,“耘田”与“绩麻”,都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活动。

同时,农耕文化还塑造了中华民族勤劳节俭、团结互助的美德。在农村社会,邻里之间常常互帮互助,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和生活困难。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改变。许多农村地区,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和儿童,传统的农耕场景已不多见。但是,农耕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却依然在现代社会中熠熠生辉。

在当今社会,勤劳节俭、团结互助、尊重自然等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依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不仅体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也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范成大笔下的农耕文化,不仅是对古代农村生活的记录,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重温这些诗句,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田园生活的美好,更能让我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其中蕴含的永恒价值。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