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服饰频频“穿帮”,是艺术创作还是历史误导?
古装剧服饰频频“穿帮”,是艺术创作还是历史误导?
2025年1月13日,正在热映的电视剧《国色芳华》因妆造被指抄袭《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一书,引发热议并登上微博热搜第一。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古装剧在服饰设计上的问题,也引发了人们对古装剧应该如何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思考。
从《花间令》到《国色芳华》:古装剧服饰错误频出
近年来,古装剧中的服饰错误屡见不鲜。在新剧《花间令》中,以魏晋时期为背景的妆容设计就引发了广泛争议。剧中人物的妆容过于现代化,太阳花睫毛、消失的发缝等网红元素,让人怀疑是“网红误入片场”。这种与历史背景严重不符的妆造,不仅没有呈现出魏晋时期文人墨客的洒脱气质,反而让观众频频出戏。
同样引发争议的还有《国色芳华》。这部以唐朝为背景的古装剧,虽然在服饰设计上参考了《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一书,但却未经作者授权,直接照搬书中内容,引发了作者左丘萌的不满。左丘萌表示:“《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这本书中的内容,只要非商用,都欢迎大家参考。但需要明确一点,这些都是基于文物和历史记载的二次设计,不是文物本身。如果商用,是需要找我或末春询问授权的。”
为什么古装剧频现服饰错误?
古装剧服饰错误频出,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一方面,一些制作团队为了追求视觉效果和艺术美感,不惜牺牲历史准确性。他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华丽、时尚的服饰,以吸引观众眼球,却忽视了对历史背景的深入研究和严谨考证。
另一方面,历史知识的缺乏也是导致服饰错误的重要原因。许多编剧和导演对历史细节不够了解,甚至存在误解。例如,在《包青天》系列中,宋仁宗竟然穿着明朝的龙袍,佩戴明朝的皇冠,这种明显的时代错误令人啼笑皆非。
专业考证:古装剧应有的态度
相比之下,《清平乐》在服饰考证方面的严谨态度值得称赞。该剧邀请了专业服饰研究者陈诗宇进行指导,对宋代皇家礼服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复原。陈诗宇表示,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找到文物参照依据,从文献研究到图像对比,再到实物考证,每一步都必须严谨细致。这种专业精神和对历史的尊重,正是当前许多古装剧所缺乏的。
服饰错误的影响:不止是“出戏”那么简单
古装剧中的服饰错误,不仅仅是影响观感的表面问题,更可能对观众的历史认知产生误导。当一部剧反复出现与历史不符的服饰时,观众可能会逐渐混淆艺术与史实的界限,形成错误的历史认知。这种影响对于青少年观众尤其值得关注。
古装剧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传播历史知识、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因此,制作团队在追求艺术效果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历史考证,尊重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美观又严谨的优秀作品,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领略到真正的历史之美。
而对于观众来说,在欣赏古装剧的同时,也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区分艺术与史实,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也有利于推动古装剧向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