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丽国门:从茅草屋到商贸中心的跨境传奇
瑞丽国门:从茅草屋到商贸中心的跨境传奇
从茅草屋到现代化口岸:瑞丽国门的历史变迁
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姐告边贸区,矗立着一座见证中缅友谊的地标——瑞丽国门。这座国门不仅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更是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开放历程的缩影。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祖国大地,瑞丽国门也迎来了新生。最初,这里只是一间简陋的茅草屋,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展边防检查工作。然而,这间小小的茅草屋却承载着中缅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见证了中国对外开放的起步。
随着中缅贸易的日益繁荣,1987年,瑞丽被正式定为国家一级口岸。此时的国门已焕然一新,距离缅甸木姐市中心仅500米,并设有中缅街和货场两个出入境通道。这一时期,瑞丽国门的出入境流量显著增长,成为中缅边境的重要枢纽。
进入21世纪,瑞丽国门再次迎来重大升级。2006年,一座仿元末麓川思南王宫建筑风格的现代化国门落成。新国门占地面积4734.36平方米,建筑面积1688.27平方米,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如今的瑞丽国门,已成为中缅边境最大的陆地口岸,日均出入境人流量达5.3万余人次,交通运输工具超过1.1万辆次,成为云南省出入境流量最大的国家级口岸。
中缅贸易的黄金通道
作为中缅边境最大的陆地口岸,瑞丽国门在两国贸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德宏州对缅贸易额长期占滇缅贸易额的70%以上、中缅贸易额的30%,是云南省对缅贸易额最大的州(市)。2024年1至9月,全省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达3017.3万吨,同比增长3.5%;进出口货值1592.7亿元;出入境人员1771.5万人次,同比增长95.3%;出入境交通工具267万辆(架、列、艘)次,同比增长58%。
瑞丽国门不仅是贸易的通道,更是中缅两国经济合作的平台。姐告边境贸易区作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唯一实行“境内关外”特殊政策的贸易特区,区内可开展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转口贸易、过境贸易、边民互市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得益于边贸的优势,瑞丽翡翠、红木家具产业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
文化交流的桥梁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瑞丽国门不仅是贸易的通道,更是中缅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
每年“十一”期间,中缅两国在瑞丽、畹町经济开发区及缅甸木姐、南坎、九谷等地联合举办胞波狂欢节。这一节庆不仅成为中缅边境群众文化、民俗的集中展示平台,也成为双边贸易往来、互动交往、增进友谊的平台。
2023年,首场“中缅民心相通大舞台”文化交流活动举办。中缅两国妇女共跳一曲舞,在畹町、姐相、弄岛等乡(镇)常态化开展系列活动,为持续深化两国人民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胞波关系贡献力量。今年以来,瑞丽市以元旦、春节、元宵节为契机,开展“我在瑞丽等你——文化体育系列活动”、嗨·瑞丽“勐卯古城之夜”中缅跨年音乐节、国门文化迎春送福送春联活动等。
为更好地服务外籍人员,促进中缅友好交往,瑞丽市还成立了胞波志愿宣讲队,走进缅籍人员集聚的企业、社区、乡村开展各类宣讲活动,进一步推动人文交往,促进民心相通,夯实民意基础,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在新时代,瑞丽国门正以创新的姿态续写中缅友谊的新篇章。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姐相镇银井村与缅甸芒秀村毗邻,中缅国境线以沟渠为界,两村边民多为傣族,习俗相近、交往密切、通婚互市平常,形成了“同住一个寨,共赶一条街,共饮一井水”的独特人文景观。瑞丽市充分发挥“五个示范”引领作用,在银井村构建中缅边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长廊。
瑞丽市银井小学始建于1960年,现有学生144名。近年来,小学累计接收缅籍学生221名,比例达40%以上。学校秉持“教育无国界,大爱无亲疏”的办学理念,以密切中缅胞波情谊、搭建对外友好交流平台为主题,突出警校共建特点、融入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特色,坚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引领的建校思路,着力开展法律及边境管理政策法规、国防知识、民族团结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中缅友好历史文化传承进课堂的“五进”活动,让两国学生铭记历史,树立睦邻友好意识,做中缅两国友谊的使者。
银井“一寨两国”位于中缅边境71号界碑旁,是典型的“一个寨子两个国家”边境奇观。“一寨两国”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指导意见”,推动景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主动融入和服务旅游行业中心工作。注重示范景区创建、特色村建设与发展文化旅游深度结合,助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旅游景区周边各族群众围绕旅游找出路,带动银井村发展了一批农家乐、民俗文化、民宿体验,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在景区公共场所、经营场所等人员密集区域,突出和打造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在姐相镇辖区范围内,中缅两国共有19个村寨分布在国界两旁。为进一步加强中缅边民民族团结,促进边境和谐稳定,姐相司法所、边境派出所、边防检查站按照“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友好”的原则和亲、诚、惠、容的理念,紧紧抓住村寨老年人德高望重的特点,探索出了由镇司法所、边境派出所、边防检查站干警、村寨老人和缅方村寨头人为调解主体的涉外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及时将两国边民之间的纠纷调处平息在民间层面,在守好“有形”国境线的基础上,积极延伸拓展“无形”的边防线。
瑞丽国门,这座见证了中缅友谊的地标,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续写着新时代的胞波情谊。从最初的茅草屋到现代化的口岸,从单纯的贸易通道到全方位的交流平台,瑞丽国门不仅是中国面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更是中缅两国人民心灵相通的桥梁。